今年全国两会恰逢金融危机来袭,经济界的政协委员受到媒体追逐就在情理之中。不过,记者的热情却没有影响到经济学家们的冷静和理性。2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遭遇记者围堵后仍三缄其口,反复表示,“听过总理报告后我再说!”(3月3日《齐鲁晚报》)
以前“有嘛说嘛”的厉老先生,为何会三缄其口?记者猜测说,“面对金融风暴,经济学家们变得更为理性和谨慎了”,但在我看来,倒更可能与此前厉以宁说过的诸如“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之类的惊人语录遭到舆论的抨击有关。
毕竟,在两会这么大的政治舞台上,代表委员的一言一行所引起的关注度,与其他场合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而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在今年的两会上,会不会有更多的代表和委员像厉以宁一样,选择三缄其口,或者在面对媒体时敷衍了事泛泛而谈,而真正想说的话隐而不发?当提交的提案议案有可能引起争议和质疑的时候,代表和委员们会不会尽量避开媒体,而关起门来只有小组会议上讨论?甚至甘当一个隐形代表,花瓶委员,刻意减少曝光率?
倘如此,将不仅是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一种缺憾,也是“被代表”的普通民众的极大损失。作为最高议政平台,两会承担着决定重大民生事务,审议重要政治决策,乃至引导政治走向的使命。代表、委员要有抛弃个人顾虑,畅所欲言的勇气,以及表达利益倾向和政治观点的承担。身为两会的直接参与者,代表和委员们能否充分表达,平等博弈,对两会的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作为民主政治的一部分,媒体和公众有理由知道,两会上的相关信息,代表委员们的真实想法,代表委员们也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回应公众的期待,并形成良好的互动。
当然,谁也无权要求厉以宁必然说话。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该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哪些制度上的改进,让代表委员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在笔者看来,一方面,代表委员自身应当提高表达技巧和表达方式,避免情绪化的表达,另一方面,公众和媒体要有适当的包容度,不能过度理解甚至曲解代表委员的话。但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提高两会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两会的动态更精确更全面更及时地传递给公众,让公众坐在家中也能与两会“零距离”接触。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