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应致力于做制度奠基人
◎如果说代表们为民办实事,是代表工作的一个“点”,那么,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并将其立法定规,进入常规的政治轨道,则是代表工作必不可少的“面”。
全国两会前,《南方农村报》请人大代表接听农民电话,这是一个收集和倾听民意的好办法。
人大代表的权力和职责有很多,但我们不必去咬文嚼字地查法条,简而言之,它不外乎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并且将社情民意通过立法、议案、建议等形式立法定规,上升为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意志,从而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并及时对行政、司法实施监督。如果说代表们为民办实事,是代表工作的一个“点”,那么,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并将其立法定规,进入常规的政治轨道,则是代表工作必不可少的“面”。一个良好的制度基本面,不仅造福社会的宽广度比事必躬亲的“点”要大得多,而且,制度的影响力往往也要比代表们具体的实事要持久、有效得多。为一乡一村施桥修路的事,也许只过三五年就因为城市化而废弃无用,甚至反而留下大量无法自然返青的硬化土地。而一个良好的制度构建,往往有比生命还长久的价值。所以,让·莫奈在《欧洲联盟》中才说:人终有一死,我们会被他人取而代之。因此,我们不能传承个人的经历,因为它将随我们而去,我们能够留下的只是制度。
秦晖教授也在其《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人》一文中提醒我们说:“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主要关注典籍中的思想,尤其是这些典籍中思想的形而上层面……但是历史进程中真正关键性的还是‘社会思想’而不是‘典籍思想’。这主要就是指落实在制度设计与政策思维层面上的思想。心性义理之学只有落实到这一层面,才有可能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因此思想史……有必要从‘制度化的思想’的角度考虑问题。”人大代表们有幸成为“社会思想”的亲历者、推动者和操作者,理当珍惜历史给予的、千百万人所没有的珍贵机会,时时以“社会思想者”自处自励自勉自强。
当然,代表们出身、阅历、学识等等不一,不可能人人一上任就是“社会思想者”,没关系,代表都有五年任期,只要敢于学习、善于学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且把双脚深深地扎根于大地、扎根于人民群众,并且在自己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领域埋头观察与思考,很快就能够成为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相关群体的代言人。只有在休会期间、在平时做足了功课,才能在大会期间有的放矢,不辱使命。否则,就难免只能成为拍拍手、鼓鼓掌、看看风景、走走过场的糊涂代表、充数代表。
而代表们的平时功课,归根结底就是调查研究、观察思考。不管你是从政从商从文或者专职从事社会思考,在当代社会这些都是基本功,不仅是为了让你更好的通达社情民意,也让你拥有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事”。此外还有一些人大代表,设立专门的电话热线,接听群众的来电来访,这也是了解民意的好渠道。
当代社会,人们最缺的其实都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独到分析与研究,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在这方面,一些代表尤其是一些基层代表一时可能感到力不从心。不妨向当地媒体编辑记者、研究人员以及专兼职从事“社会思考”的时评作者们不耻下问,他们是天生的观察社会监督社会孜孜不倦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眼睛,也是热心的、免费的“编外代表”和“智囊”。
作者: 童大焕(作者系资深时评人)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