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准备基本就绪,但国际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还要密切关注,在国家经济金融形势比较稳定的背景下,再择机推出创业板。
现在大量的“大非”集中在国资委控制的央企,“大非”股东一方面没有动机减持,另一方面减持手续非常复杂,所以不必对今年“大非”减持存在太多担忧。
据新华社电针对市场关注的创业板、融资融券、“大小非”等热点问题,来自证券监管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欧阳泽华4日接受媒体采访,予以一一回应。
创业板
经济金融形势稳定时择机推出
关于创业板的筹备情况,欧阳泽华说,创业板发行与上市管理办法的修改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欧阳泽华介绍说,创业板企业定位在成长阶段后期、接近成熟期的区间,这些企业从财务指标、稳定性和公司规模来看都远远高于国外创业板市场的标准。
据介绍,目前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标准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单纯从财务指标来推算,能够达到指标最低要求的企业数量比较可观,这也支持了上述标准。”欧阳泽华说。
关于创业板的推出时机,欧阳泽华说,因为创业板风险比主板要高,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要做扎实。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还要密切关注,在国家经济金融形势比较稳定的背景下,再择机推出创业板。
“大小非”减持
从四方面减缓对市场冲击
今年,A股市场迎来大量限售股解禁,其中占公司总股本在5%以上的“大非”较多。欧阳泽华说,今年的解禁限售股主要集中在“大非”,而从前几年的情况来看,“大非”减持的积极性并不高。
据介绍,截至目前,“大非”实际减持数量14.5亿股,国有控股股东已解禁股的实际减持比例为2%。“现在大量的"大非"集中在国资委控制的央企,"大非"股东一方面没有动机减持,另一方面减持手续非常复杂,所以不必对今年"大非"减持存在太多担忧。”欧阳泽华说。
他表示,证监会将从四个方面规范“大小非”减持行为:首先,丰富大宗交易方式,改进大宗交易效率;第二,为企业增加融资机会,丰富融资方式,如发行可交换债券等,以免“大小非”股东由于缺少资金而变现所持股票;第三,规范减持股东的转让行为,加强信息披露;第四,从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协调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股市,增加市场资金供给,缓和市场供求关系。
技术上基本达到预期
融资融券
技术上基本达到预期
融资融券试点何时推进是市场关注的另一热点。据悉,去年10月,证监会便宣布将启动融资融券试点,但5个月过去了,这项业务却迟迟未能正式展开。“这期间我们做了充分准备。”欧阳泽华说。
欧阳泽华说,去年10月份以来,证监会组织交易所、证券公司和托管银行完成了两次技术联网测试。测试表明,这项业务在技术上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证监会同时加强了业务标准和制度方面的准备。
“目前各方面的准备基本就绪,下一步将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遵循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的框架,稳步推进融资融券的试点工作。”欧阳泽华说。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