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川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对接国家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王欢
止滑提速,加快发展,重点是扩大投资。可钱从哪里来?
“关键是要借好政策东风!”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驻川全国政协委员们在讨论中献策:“对接好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财政资金和市场融资两条途径,有效扩大投资。
”
抓好项目储备“蛋糕”才能多切一点
去年底,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我省争取到的投资最多。
“这不仅因为我省因灾受到关注,也因为当时中央新增投资来得快,很多地方还没有准备好,而我省有很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储备。”陈次昌委员认为,这也为我们扩大投资指了条路:我们要做好项目准备工作,在项目筛选、咨询论证、包装储备、开工推进上下足功夫,抢抓进度,才有可能在这块大蛋糕中多切一点。
省电力公司总经理朱长林委员献策:“不仅要大抓项目,而且还要抓大项目!”他建议四川着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和民生工程投资项目。
搭建金融平台给财政资金做“乘法”
陈次昌介绍,我省计划3年投资3万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投资的总和。虽说有中央财政的支持,但地方配套资金压力也相当大,“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乘法"、通过搭建金融平台,放量财政资金”。
建议在讨论中成型:
——改变过去财政性资金直接投入项目的传统做法,转为投入投融资平台,将国有优质资产划入平台,将土地、矿产等收费权益赋予平台,扩大平台资产规模,提高平台资产质量,增强其流动性,以平台实体资产作为项目资本金,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发行灾后重建地方债,尽早做好发行灾后重建特别国债的政策研究和准备工作,并对举债原则、规模,发债程序、用途和偿债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在积极防范债务风险的前提下,有效扩大灾后重建资金流。
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财政资金如何“四两拨千斤”?
“不妨营造宽松的进入环境,让"靓女先嫁"”,刘永好委员观点明确:“凡能够较快获得直接投资回报的项目,原则上都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应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期难以直接获得回报的公益性项目。在降低政府投资风险的同时,避免与民争利的挤出效应。”
“还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刘革新委员有感而发:首先是健全信用体系,以债务履行、纳税、合同履约和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诚信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其次,通过完善担保体系,发展民间担保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加大财政贴息力度,扩大小额贷款借款人的范围,简化财政贴息和担保基金代位清偿手续,从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进一步刺激其投资欲望。
(本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