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两会动车组》,今天停靠第一站黑龙江省绥化市,我们现在是在绥化市非常著名的种子一条街。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和全国广播联盟联合制作的《两会动车组》特别节目,我是黑龙江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宝明。
我们都知道,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有着北大仓的美誉,绥化市又是农业大市,我们的直播现场设在了种子一条街,这里来了很多购买种子的农民朋友,可见农民兄弟对今年农业生产的热情,不过要想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光有热情还不够。所以今天我们请来了几位嘉宾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我们首欢迎绥化市副市长李宝山,李市长是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接下来的三位农民嘉宾请您来介绍。
李宝山:好,全国听众朋友你们好,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参加这个活动的三位农民朋友,这位是水稻种植大户秦家镇农民张跃,这位是种植大豆大户张德山,这位是窑房村村委会主任马铃薯种植大户楚青林。
主持人:几位都是咱们的种良大户,李市长您怎么对这三位农民这么熟?
李宝山:这三位农民他们生产的地块我都去了,一是种植的水平比较高,也给我们全市这几大作物的种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位嘉宾都很不简单,都是种植大户,让我们先来采访一下张跃。老张,你爷爷那会儿采用什么技术?
老张:他采用的技术粮食产量特别低。
主持人:一亩地产多少粮食?
老张:那个时候一亩地能产500斤都费劲。
主持人:您是从1968年的时候就开始从事水稻种植了,您种植水稻的时候采用什么技术?
老张:从83年开始,我听说日本有个水稻专家来中国有传授农业技术,我就第一个报名参加学习,83年第一个在全市采用了新技术,当年粮食产量由传统的栽培、亩产500多斤猛增到1000斤,翻了一番,经过十几年的奔波粮食产量始终徘徊在1000斤左右,但是,怎么样挖掘新的科学技术要去探讨,所以,我走出家门自费来到了东北农业大学,去自学深造,把最新的良好栽培方式、科学的管理方法学到手。
主持人:最新的是两段式育秧?
老张:从2000年开始,当年采用这项技术是两亩地,秋后下来实打实收一亩地产了1300多斤,原来是1000斤,亩产增加了300斤。
主持人:如果按照当时的水稻价格来说一亩地多收多少钱?
老张:一亩地当时的价格是6、7毛钱一斤,这样就可以增加二三百块钱。
主持人:您家现在种植了多少亩水稻?
老张:现在我家种了50亩水稻。
主持人:那么这个新技术应用之后,增产达到多少?
老张:一年的产量大概是二万零一百多斤。
主持人:整个收入多少?
老张:50亩地可以达到六万多块钱。
主持人:比不采用技术的人多收入多少?
老张:一亩地能多收五六百块钱。
主持人:您是我们绥化市第一个采用这个水稻育秧式技术的人,在用的过程中有没有困难?
老张:当时由于条件不足什么都没有,但是,一心想学新的科学技术,还有利用新的技术,没有条件自己必须得创造条件,这样逐步的扩大了,从2006年在能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又重新建了标准化温室,这样两段式的育秧没有后顾之忧了。
主持人:今年两会上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三农的投入,要让粮食增产,您觉得新技术在粮食增产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老张:昨天我也看了两会的报告,温总理在报告中着重的提出了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能源投资力度,这样我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不用说别的,用我自己的微薄力量在农业生产上争取粮食更高的产量。
主持人:又有新的目标了,从刚才跟您的谈话中,我们觉得农业新技术确实对农民的粮食增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我们省要全面实施千亿斤的粮食产能工程,要实现这个政策除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还要依靠科技,科技除了工作方法上推广新技术之外,优良的品种也是少不了,今天我们的嘉宾张德山在这方面应该是有非常大的体会,我们了解到,说您从事大豆种植大概有十四、五年的历史了,您对良种的生产有切身的体会。
张德山:我觉得除了党的好政策之外,要从良种上入手,我是从95年最新引进品种的。那个时候市场的价格大豆是七八毛,我当时引进的是6元一斤。
(责任编辑:黄芳)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