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罗宇凡、王宇)从2008年的1800亿元,到2009年的9500亿元,中国的财政赤字一年之内大幅增长。作为一种带有风险性的财政政策,实施如此大规模的赤字财政,中央政府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细细算了笔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比了中外财政赤字的GDP占比,“和西方很多国家相比,我们现在的赤字水平要比他们低得多。在当前整体经济下行的态势中,国家所增加的财政赤字规模不仅是安全的,更是必须的。”
“根据经验性的预警线,一般认为赤字只要低于GDP的3%,就是比较安全的。”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告诉记者,“根据今年预计的GDP,目前的赤字数量仍然低于这个警戒线,因此,我们的财政政策是既积极又稳妥的。”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用一种更加形象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积极稳妥”的含义——就像一家公司,账目中既有现金流量表,计算收入多少钱,支出多少钱;也有资产负债表,显示资产和负债的比例。一个国家的情况也很类似,财政赤字类似现金流量表的体现,反映出收入和支出间的差值。
“对于国家而言,不能只算现金流,算小账,而是要算大账。”李稻葵委员说,“大账是资产负债表。”
李稻葵委员认为,拥有很强盈利能力的大型国有企业是我们的资产,超过1万9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我们的资产,而与之相比,中央政府在现实中需要兑现的负债却非常有限,“这样看,中央财政"资产负债表"里的资产是远远大于负债的,这个时候即便是将GDP的3%全都发行成国债券,仍然远远低于国家所掌握的资产。扩大赤字,当然可以。”
李稻葵委员指出,发债获得现金,如果用得好,帮助经济比较快地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是大好事。“关键还是要用得准,就像总理在报告中说得那样,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
(责任编辑:黄芳)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