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09全国两会_华晨特约全国两会报道 > 2009全国两会嘉宾访谈

国家气象局长: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粮食安全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搜狐-王玉玺/摄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搜狐-王玉玺/摄

    来源:人民政协报

  国家气象局局长: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粮食安全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搜狐网和人民政协报联合举办“2009年全国两会系列访谈”,邀请高端人物、知名代表、委员、基层代表等做客,就民众关心的两会热点,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3月5日,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客。

  旱情伊始气象部门提前一个月发出预警

  主持人:在今年抗旱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家给旱区非常大的支持,但也有专家提出一些质疑,这个过程中可能有的方法方式并不是特别科学,导致旱情并没有很快得到缓解,或者长期持续的缓解,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郑国光:元月下旬,气象部门就发出了干旱的预警。

但是旱情发展正好是在春节前后,那个时候并没有引起社会重视,随着旱情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影响就逐步显现出来了。

  主持人:实际上已经提前一个月有预警?

  郑国光:我们提前一个月就进行了预警。不断给有关部门,给各个地方,以及给老百姓发出这样的信息。

  主持人:气象局通过什么方式跟当地老百姓进行沟通呢?

  郑国光:比如说河南省气象局在大年初四就进入了干旱红色预警的应急状态,提出了要加强抗旱功能。中国气象局是根据旱情的发展,向国务院,向有关部门提供干旱、特别是气象干旱发展的预报、预警,以及对未来农业生产发展影响的一些评估材料,引起国务院各部门高度重视。

  主持人:在预警之前,气象部门一般会对当地的旱情监测多长时间,然后才能发布这个预警?

  郑国光:气象部门里分布很广的是土壤湿度观测,每十天观测一次,因为干旱发展是属于持续性的,我们在元月下旬感到干旱在发展,就要求各地气象部门每五天观测一次,提高土壤墒情监测的力度,同时也通过气象卫星对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湿度进行监测,提供旱情第一手资料。(编者注:土壤墒情指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

  消防队员拿大水龙头去给麦田浇水,科学吗?

  主持人:在抗旱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一些方式可能和原来想的不太一样,比如很多消防队员拿着大水龙头去给麦田浇水,您觉得这是科学的方式吗?

  郑国光:这要针对当时的气象情况,如果当时最低气温低于三度的话,那你不能浇水,因为晚上结冰以后会把麦苗冻死。气象部门及时发了一个灌溉指数的预报,哪些区域可以进行灌溉,哪些区域不能进行灌溉,比如说河北的中部、北部,它的冻土层已经比较厚了,干土层比较薄,虽然这个地区长期不下雨,冻土层没有融化,你不能浇水,浇水就发生冻害。有一些地区入冬以前已经浇灌水了,实际上表面干土层比较厚,但是地下的墒情还是不错的,所以不能漫灌。因为农业的灌溉是要有成本的。

  主持人:这个费用实际上是很高的。

  郑国光:对于农民来说是很高的,但是必须要做。有一些地方农田已经裂口子了,容易把地下的土壤墒情很快损失掉,可以通过一些人工办法,比如说用一些工具,把这些裂的口子抹平了,减少土壤的蒸发,这都是科学的办法。我想科学的抗旱就是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抗旱,根据农田的性质进行抗旱,浇多少水、怎么浇水这都有科学抗旱的道理在里面。还有一个节水抗旱,有一些农田是不是严重的缺水,是不是严重的损伤,需要多少水,就应该灌多少水。现在水资源很紧张,所以这方面农民需要得到一些科学的指导。

  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粮食安全 

  主持人:在国外,像以色列,澳大利亚,有时可能旱情比我们严重得多,但是在当地农民概念中似乎没有抗旱,因为他们掌握了科学的灌溉办法,平常也注意节水。我们现在是抗旱,但不能说总是面对旱情的时候才用应急的方式,然后各个部门都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很大的成本。

  郑国光:通过这次抗旱、保苗、夺丰收的斗争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农业抗旱基础设施比较差。有些地方抗旱没有水。比如说安徽北部,那里地下水非常浅,只要有简单的抽水设备就能够抽上水来。比如说河北,地下水很深,几百米深,那么这种抽水设备年久失修,抽不上水,他们更需要通过黄河调水,或者其他的水库调水来帮助他们。确实他们也缺乏地表的沟渠来引水,所以只能靠天了。

    这种抗旱能力很差,所以提案要重视农业抗旱的能力建设。靠农民没办法解决,只有靠政府投入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抗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抗旱能力,才能确保粮食的安全,否则在全球气候变暖这种背景之下,这种干旱的频率过去可能三十年、五十年一遇,未来可能十年二十年一遇,未来干旱这种频率肯定会要加大的,干旱的强度也可能也会增强。

  怎么应对这种极端干旱事件呢?我觉得一方面要靠气象部门提前监测预警,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农业抗旱基础设施的建设。

  主持人:有网友问您能不能预测未来几十年旱情、汛情变化,您刚刚讲未来灾害增加的频率会越来越快。

  郑国光:从建国以来的资料上看,上世纪50到90年代,我国受旱面积都在逐步增加,从500万公顷一直到2000多万公顷,特别是我国华北地区;从气象资料来看,年降水量是减少了,所以北方未来的旱情也不容乐观。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有可能北方的旱情还会发展,过去我们靠抽地下水,所以地下水逐年下降,导致现在农业抽水、灌溉的成本越来越高,对未来北方特别是华北的农业生产提出了挑战。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

  郑国光:我到有些地方去做调研,地方政府和老百姓都希望政府能够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度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用黄河的水,用南水北调的水。

  主持人:您觉得这是一个长久的战略吗?

  郑国光: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的十分之一。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城市蓄水量增加,再过二十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就到达联合国规定的严重缺水国的警戒线,联合国的严重缺水标准是人均水资源1700方。中国的气侯特点是受季风影响很大,旱季降水量最集中在夏季七八九月份,可能七八九月份就下了一百多毫米的强降水,这些水还留不住,留了不就变成洪灾了吗?这样就加剧了我们水资源短缺的形势。

  所以怎样建立节水型农业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你们也可以看到好多都是漫灌,这是不科学的,或者大量抽用地下水来灌溉,这也是不可持续的,华北地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怎样建立节水型农业,既要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保证粮食的产量增加,又要考虑到尽可能减少农业用水,这是摆在未来农业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也要求农业科学家、气象科学家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用水。

  2008年我国24小时预报准确率83.1%

  网友:为什么有的地方天气预测比较准,有的地方预测不准?到底是我国的气候预测技术有不足,还是跟自然环境有关系?

  郑国光:首先要分清天气和气候是两个概念。天气就是一个天气过程,气侯是一个天气气象要素的平均值,我们讲天气预测准不准,就是今天有没有雨,明天有没有雨这样的天气预报。从现在来说要做出一个地方准确的天气预报,很难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比如说我们2007年全国24小时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在81%,那么去年我们准确率提高了,24小时预报准确率是83.1%,也还有不准确的地方。因为大气是很复杂的,我们生活的大气受各方面的影响,城市的影响,地形的影响,大气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按照数学理论,非线性过程就是有个初始条件,可能有若干个解释,这个雨是大还是小?没有确定性,就是靠预报员的经验判断来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报。

  现在对一个月以后,两个月、三个月以及一年以后的气侯预测,只能做趋势的预测,所以你们看到未来趋势偏暖,还是偏旱,大概是这么一个概念,但是气侯预测是一个难题,所以准确率不是太高,只能给一个趋势。

  我们国家现在的能够做的,就是一个星期以内每天的天气预报。我们从奥运开始做了一个延伸期预报,七天到十五天的预报,这个也很难的,现在正在边研究、边改进、边服务。

    更多访谈<<

(责任编辑:李恺萌)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每日一辩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

子女抚养,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传统,父母辛辛苦苦把子女养大成人,到了晚年子女当然要尽到抚养的义务。
国家来养,政府有责任提高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纳税人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服务,这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查看全部留言  用户: 匿名:

两会《每日一辩》简介:

  • cctv4联合搜狐网向网友征集“老有所养,由谁来养?”的看法,您的见解有可能在3月13日《中国新闻》中播出。

两会调查

逾八成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仍较高
逾八成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仍较高

逾八成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仍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依然过高;对于09年的房价走势,34.4%居民认为会一直下跌…[详细]

 

两会图片更多>>

两会动漫

3.15趣味问答
  • 采访刘翔
  • 代表发言
  • 买房砍价
  • 委员建议刑法增“欠薪逃匿”罪
中国房市

  深圳的房地产价格,从05年到07年几乎翻了一番,这在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然而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