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7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6位委员代表作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 许善达]我发言的题目是《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最优先的目标之一》。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也遇到不小的困难。最近,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包括动用巨额财政资源在内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国民经济在世界经济下滑的局面中保持了难得的良好状态。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因为增加产能的投资在解决今天内需不足问题的同时也可能使未来的产能更加过剩,所以我们必须把增加居民消费列为增加内需最终的目标并把它提升为最优先的目标之一。我就此发表以下几点意见:
首先,统计数据表明:无论经济过热,还是经济偏冷,近十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这说明,这个问题的产生有比经济周期变动更深刻的原因。因此,把增加居民消费仅仅作为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是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我们必须制订出长期的增加居民消费的战略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的较快增长。
第二,我们必须看到居民消费需求下降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必然现象。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一般市场经济在创造巨额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会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形成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现周期性生产过剩。经济越是高速发展,市场中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和高级劳动力就更加供不应求,而普通劳动力就更加供大于求。
不同的供求关系就会逐步拉大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高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低而边际投资倾向高,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缺乏支付能力。这就是自然市场经济在社会财富巨额增长的同时出现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规律性原因。美国住宅次贷就是为了解决消费需求不足而人为造成的泡沫。我国十几年来社会财富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人数下降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历史是又一个例证。只是我国这个矛盾更加尖锐而已。
第三,30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们过剩的商品和产能输出到世界市场,保持了国内供给与低水平需求的平衡、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财富巨额增长。成就很大,但也降低了我们对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危害的关注。实践证明:这种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发展经济的模式迟早会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而不可长期持续。政府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制订出新的经济发展规划,将政府资源投入和政策导向更多地调整到以提高居民消费率为重点的战略上来。
我们相信,虽然市场经济本身会自然产生居民消费不足的失衡问题,但是,只要政府制订并实施科学发展的战略,就可以克服市场经济本身的失衡,缩小收入差距并提高居民消费率,从而实现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增长、社会财富长期持续增长、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此建议我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以下三项增加居民消费的中长期战略:
战略之一:确立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建立并定期公布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同时使用世界银行每天一美元收入的贫困线标准来统计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并将上述指标与GDP增长和节能减排等并列为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
战略之二:在各项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中,最核心的是将长期以来执行的“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方针改变为“保持农产品价格较长期适度提高”的方针。用“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对低收入群体补贴”的财政政策来替代“增加对农业生产补贴以增加产量稳定价格”的财政政策。同时以此为龙头统筹设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各项政策,包括降低工薪阶层和个体户等低收入群体的税费负担等。
战略之三:为了实施上述财政政策,需要从国内和国外两个领域筹集财政资源。在国内,应该调整包括公共性政府收费在内的财政收入结构。在坚持对公共性收费实施费改税的同时使社会保险税占GDP比重上升到10%以上,同时,总体上将除社会保险税以外的含公共性收费在内的政府收入占GDP比重降低到20%—25%。在国外,应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铸币税是一笔巨额的世界财富。发达国家对此争夺十分激烈。
中国已经成为向美国、欧盟缴纳铸币税最多的国家。我们必须看到:人民币非国际化虽然减少了我们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的损失,但我们交纳铸币税的损失远远大于这点小利益。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实力,要下更大决心,加快已经启动的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以增加我国财富,为增加居民消费筹集财政资源。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