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省长韩长赋答记者问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郭亮 摄 |
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京举行媒体见面会,谈到投资监管时,他说——
不能工程起来,干部倒下
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连日来,各媒体的采访申请接连不断递到大会新闻组。应媒体之约,昨日下午,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京举行媒体见面会,接受了记者集体采访。
面对成绩省长很低调
见面会一开始,韩长赋做了简短的省情介绍:吉林振兴步入又好又快的轨道,经济增幅连续三年都在15%以上,2008年尽管遇到金融危机,但还是达到了16%,增幅在全国排第三位。
今年前两个月吉林规模经济和地方财政还都是正增长,达到10%。“相比去年同期回落比较明显,但在目前情况下还是不错的。”
记者了解到,10%的增速在全国已是较快,但韩长赋一点没有夸耀之意,低调是他一贯的作风。
投资到哪儿就监管到哪儿
新华社记者想知道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吉林省占比如何,将如何保证资金监管。
韩长赋说,中央提出重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增长需要加大投资,这给吉林带来了机遇。吉林这几年投资增长都比较高,去年投资总量达5600亿元,增幅40%,人均超过2万元,今年目标是争取达到7500亿元。
“投资有两个问题必须把握。”韩长赋说,“第一个是不能腐败,不能截留、挪用、跑冒滴漏,像总理讲的,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人民身上;第二是保证有效益,做高效工程和廉洁工程,不能让工程起来了,干部却倒下去。”
韩长赋介绍说,吉林省由省纪委牵头,监察厅、审计厅对投资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审计,“钱到哪儿,审计到哪儿;钱花到哪儿,监督就到哪儿。”
汽车业已有止跌回升的势头
《人民日报》记者关心吉林汽车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多大。
韩长赋说,汽车是吉林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1/4左右,去年8000亿工业总量中汽车占2000亿左右。再过两年,长春汽车产能将达到200万辆。
韩长赋说,金融危机来袭,汽车行业首当其冲,从去年11月份开始明显显现,12月份出现了比较低的产销水平。最近1月份出现了回暖迹象,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一汽1月份汽车销量环比增长了46%,2月份增长32%。为支持一汽,省政府拿出一亿元支持汽车销售,一亿元支持企业主辅分离,一亿元支持汽车产业园区建设。
韩长赋表示,他对未来吉林汽车产业有信心,因为最大的汽车市场在中国,最大购车潜力也在中国,目前已经看到了行业振兴、止跌回升的势头。
希望公务车都用红旗
有记者还问到了吉林省将如何支持红旗品牌汽车的问题。
“红旗车需要媒体同志帮助宣传一下。”韩长赋毫不掩饰对红旗轿车的喜爱,“红旗轿车是我们的国宝,是我们的民族品牌,现在红旗HQ3无论是配置、档次还是性价比都是不错的,我希望公务用车都能用我们的红旗车,用我们的国产品牌!”
有工作就好过“啃老族”
央视网记者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希望韩长赋给大学毕业生提出些建议。
韩长赋表示,今年全国预计有大学毕业生610万,吉林有15万人。韩长赋说,大学生是财富,应该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就业。
吉林省政府专门制定了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实施万名大学生服务基层计划,让一万名大学生到社区、居委会、农村去,由政府提供基本工资补偿,还有10万个公益性岗位,政府财政出钱,月平均工资600元。“虽然钱不多,但有工作就可增加收入,也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过渡。”
说到给大学生提建议,韩长赋说:“我想第一位的是有工作干——哪怕工作不是最理想的,但却能让你融入社会,能够挣钱养活自己。当然,有点魄力、有点胆略的,创业更好。”
韩长赋说:“不管干什么,都应该先找一份工作,这比在家待业或者当‘啃老族’要好得多!”
最讲诚信的是农民
《法制日报》记者对吉林农村金融改革问题很有兴趣,韩长赋说,这方面改革我省的确走在了全国前列。韩长赋透露,我省正在和国家农业银行合作,准备开办“畜牧业贷款中心”,两会之后就可能挂牌。
对于农村贷款风险大的说法,韩长赋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说:“我认为给农民和农业贷款风险最低,在我们国家,农民的金融信用程度是最高的,是最讲诚信的,不信你就算算账!”
长吉图沿线风光堪比欧洲
《大公报》记者提到了长吉图规划,韩长赋说,该规划区域面积占全省1/3、经济总量占50%以上,对吉林省发展具有全局意义,对推动吉林对外开放和国家的图们江区域开放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规划正在等待国家批准。
“欢迎中央和港澳媒体朋友去长吉图区域看看,从长春到图们的公路就是自然风光带,和欧洲差不多,当然,我们房子比人家差点儿,环境比他们还好点儿!”一席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米凤君案”让大家很痛心
《中国青年报》记者对此前通报的米凤君案很关注,他希望了解案件的最新进展。
韩长赋说:“这个问题我讲两句话:第一句,我们吉林省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对领导干部出现这样严重的腐败问题很痛心;第二句,关于案子媒体已有披露,其中讲了案件的最新进展情况,包括他本人被罢免了人大代表资格,其他有关问题已经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胡占山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