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装备,特别是大型复杂装备形成战斗力难度大、周期长,是困扰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难题。近年来,总装某基地发射测试站积极探索装备科研试验与部队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之路,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铺路架桥。他们主动把部队新装备形成战斗力过程前伸到装备试验阶段,把科研试验部门的服务保障后延到部队训练使用阶段,加速了新装备的战斗力生成。
其做法值得肯定。
突破新装备战斗力“瓶颈”义不容辞 2005年初,有人向站党委反映:数年前在基地完成试验定型的某新装备,至今未形成战斗力。
这一信息,引起了肩负大型装备试验、定型重任的发射测试站党委“一班人”的深思。站长侯晓波说,我们是新装备列装前的第一使用人,帮助接装部队突破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瓶颈”,是科研试验部队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一场由发测站牵头,研制单位、使用部队参与的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制约因素大调查拉开了序幕。
在“三堂会诊”中,新装备使用部队官兵的发言让人震动:新装备系统多,操作要领难掌握;使用说明专业、冗长,像“天书”一样难懂。在实装训练时,官兵们面对密密麻麻的开关,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官兵陷入“越不好用,就越不去用;越不去用,就越不会用”的恶性循环。
发测站官兵举例说,某型导弹在作战流程检验时,就先后发生多起故障。故障频发,技术人员用起来都难,对作战部队更是难上加难。这样怎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承制单位代表也分析说,大型复杂装备大多集光、机、电、自控等诸多高新技术于一身,驾驭难度大,这是事实。而新装备到部队前,大多数官兵对其不了解,也是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周期长的重要原因。
病因找到了,就要对症下药。可是发测站一些官兵认为,发测站的主要任务是新装备试验发射,至于能否迅速形成战斗力,那是使用部队的事。为此,基地司令员徐宏亮多次到发测站蹲点,与官兵一起“话使命、摆优势、鼓士气、励斗志”。他强调,发测站官兵接触新装备型号多,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理应积极做好试验定型的“下篇文章”,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铺路搭桥。
第 1 2 3页
让新装备既“身强体健”又“便于操控” 没有可靠的质量,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就是一句空话。发测站党委提出,要从装备研制的源头上,为快速形成战斗力奠定基础。
某型装备一直是部队官兵操作使用的难点。该装备涉及光、机、电、自动控制等几十个技术领域,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光是一个操作面板就有120个操作键。
“新装备要想快速形成战斗力,既要"身强体健",又要"便于操控"。”发测站党委提出,要转变仅仅盯着新装备可靠性的习惯,像关注可靠性一样关注新装备操控的简便易行。
很快,一个由总工程师方广军领衔的攻关小组成立了。他们先后攻克了自动控制、识别与信息采集等十几个技术难关,将原来操作面板上的120个操作键,一下子缩减到40个,操作的准确率也达到100%。原来,该型装备加注燃料,要进行十几项人工操作,改进后,全部变成了自动化进行,实现了“一键加注”。
探索简明完备的新装备操作规范 一摞厚厚的文件摆在了记者的面前。
这套文件近200万字,其中夹杂着大量专业术语和外文。要不是亲眼所见,记者还真不敢相信,这竟然是研制方提供的某型导弹控制系统的操作细则。
“如果说大型装备操作复杂,是制约战斗力形成的"瓶颈",那么,冗长、晦涩的使用说明书,则是"瓶颈"中的"瓶颈"。”发测站参谋长杨永忠对此体会颇深。
长期以来,研制单位为部队提供的大型复杂装备说明书,动辄几大本,洋洋数百万字,专业术语多,外文符号多。有的新装备状态在试验阶段已经改变,使用说明却没有更新。因此,部队官兵常常戏称新装备使用说明书为“天书”。
为打开这一“瓶颈”,发测站党委提出要做破译“天书”的领路人。新装备一进靶场,发测站就组织人员逐条逐句学习,逐段掌握操作细则,并对其中不实用的条目进行合并删减,对专业术语和外文介绍进行逐句翻译。尔后,根据各岗位操作实践和测试过程,一一作出现场记录,把多年装备试验的感性认识理性化、零散经验系统化、成功做法制度化,再编写出简单明了、一看就懂的操作手册。
第 1 2 3页
经发测站官兵的集智攻关,长达数百页、近200万字的某型导弹控制系统操作细则终于“瘦身”至45页、不到10万字,且以图为主,通俗易懂,深受部队好评。
近3年来,他们先后编制出操作规程、状态检查表、口令应答表、方案预案、任务岗位手册、防止误指挥误操作手册及试验质量文化手册等1600余份,为部队使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作战部队新装备训练攻坚克难 某国家靶场,万籁俱寂。O号指挥员“3、2、1、点火!起飞!”的口令刚落,一条火龙拖着白烟直刺苍穹。转眼,落区传来“目标摧毁”的喜讯。
现场的人无不受到鼓舞。某旅旅长激动地说,新装备短短3个月就完成了首次发射,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他紧紧握着发测站政委陈秀荣的手说:“军功章有你们的一半!”
以往的接装体制,往往新装备到了作战部队,官兵才初次和装备接触。因为装备研发单位常常把接装部队官兵前来见学视为“包袱”。发测站党委提出,为了新装备早日形成战斗力,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发挥研发单位和接装部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接装部队尽早融入新装备研制过程创造条件。
近年来,该站每年都有一半以上时间有试验队进驻进行型号试验。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试验队周围,多出了一支支接装部队。某型导弹装备一进靶场,发测站就邀请作战部队整建制进驻,让官兵与参试人员同岗操作,岗位互换,对口协调,拆除了装备研发与接装部队之间的“篱笆”。
某作战部队首次进靶场实施新装备检验发射。由于多年没有发射任务,一开始,官兵连工作岗位都找不到,但发测站官兵对实弹发射却了如指掌。他们派出63名技术骨干,协助指导作战部队1200多名见学人员进行训练,还进行了6次集中授课和31次技术交底,确保了部队指挥操作准确到位,创造了部队接装短短3个月,就圆满完成首枚发射任务的新纪录。
第 1 2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