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成都+西安 "西三角"的中国第四极梦想
核心提示:占中国国土面积近80%的中西部地区,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增长极,可谓区域经济布局中的一大缺憾。
专家学者们试图弥补这一缺憾。最初,他们盯上了具有天然联系的成渝经济区,试图在这个拥有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靠“双核共振”,打造出媲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中国第四增长极。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设想,成都、重庆、西安三地联合,打造“西三角经济圈”,并希望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记者 张雪峰 何清平
3月3日,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成都、重庆两地的政协委员们,齐聚友谊宾馆,尽情地交流着成渝之间的友情。
这不是成渝委员们的首次聚首,甚至讨论的话题也谈不上真正的新闻话题———打造成渝经济区,力争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尽管如此,这次会面依然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消息第二天便登上了川渝媒体的头条。
媒体的关注事出有因,国务院已经透露出信息:关于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已经进入编制阶段。
但是,仅仅3天后,一个更加轰动的新闻迸了出来。
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趁机抛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从“双核共振”的“线型思维”,到西南西北强强联手的“三角战略”,到底走过了怎样的思想路径?“西三角”的设计者们,又有着怎样的雄心?
一个更大胆的设想
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的口号,重庆、成都两地已喊了很多年。
“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全国人大代表杨庆育本身就是一位学者。他说,增长极意指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区位比较集中、经济实力比较高的城市群,其核心是大城市,带动周边资源向其集聚。
从世界城市发展史来看,日本的东京、横滨,美国的大纽约,欧洲的伦敦、巴黎,都曾上演过增长极的成长史,这也让中国经济界对增长极颇为认可。
30年改革开放,增长极的故事开始在中国书写着华章。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3个城市群逐步形成,经济要素跨行政区域关联,城市群内产业互补,极核作用不断强化,展示出强大的经济活力。
而此时的西部,尽管不少城市演绎出各自的精彩,但与业已成型的三个增长极相比,毕竟少了一份风光。
“重庆与成都,单独看都不算全国最好,但抱成团就有竞争力。”80多岁高龄的四川省社科院顾问林凌,是最早提出成渝经济区的学者之一。
按照成渝经济区的设想,该区域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60万人,包括35座城市。更重要的是,成渝两地渊源深厚,每年四川在重庆投资百万元以上的经济项目超过100个,重庆在四川的投资额,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二。
但出人意料,成渝经济区最终因一些因素,落榜于国家“十一五”规划,这让“林凌们”痛心疾首。尽管如此,成渝两地的融合依然呈增加态势,并最终促成国家加快了成渝经济区的编制进程。
如今,“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再次让人惊叹!大西北地区的西安,也被纳入成渝的“合作伙伴”视野。
“‘西三角’的概念,与成渝经济区的概念并不矛盾,只是范围扩大了。”杨庆育说,“西三角经济圈”的全称是“西部川陕渝金三角”,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8亿,包含47座城市,GDP总额1.5万亿元,占全国的6.3%,整个西部的33%。
这显然是一个更大胆的设想。
西南与西北的互补
“胡总书记要求重庆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但单靠重庆总量不足,势单力微,希望延续国务院提出的成渝经济区概念,在西部打造一个三角经济区。”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3月6日的话,道出了重庆倡议打造“西三角”的初衷。
自胡锦涛总书记作出“314”总体部署后,如何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便摆上了重庆的议事日程。今年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10年开发,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下一个10年怎么走?这就需要重点打造重点地区,靠增长极带动,加快发展。”杨庆育说。
另一个现实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央抛出了4万亿元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此时,正是西部争取更多支持的最佳时机,“西三角”无疑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而从成渝经济区到“西三角”,最核心的变化,其实是由局限于西南,向西南西北联手的视野拓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成都、重庆、西安联手,将带来更大的经济互补性。
从区位来看,三座城市都毗邻中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功能,且都是西部发达城市,在承接东部甚至国外产业转移方面,毫无疑问是第一梯队。
从产业特点来看,西安科研力量与研发能力较强,航空航天领域水平高,但受产业基础限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偏弱;成都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其航空产业与西安互补,电子信息产业也相对发达。重庆是制造业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接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从资源状况上看,陕西的基础材料、矿产资源丰富,四川水电资源丰富,重庆可以接纳和消化四川的水电产能,“陕煤入渝”也极具吸引力。
三座城市还聚集着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人力资源相对充足,可以形成内在的发展动力。
“经济之间的互补性,就决定了三座城市之间的联合。”杨庆育说,成都、西安、重庆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相互投资额已具有一定规模。
此外,三座城市时空距离的靠近,也让“西三角”具备了足够的支撑。按照航空上的经济半径计算,重庆、成都、关中城市群都在航空一小时半径内,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增长极。而且,成渝铁路早已通车,未来两地铁路里程仅1小时,随着铁路建设的加快,重庆到西安的铁路3小时就可通达。
“西三角”的远景
重庆显然看到了“西三角”中蕴涵的机会。
近年来,长三角逐步进入成熟期,经济增长速度在逐步往下降;珠三角潜力大一点,京津冀因为有广袤的腹地,潜力就更大。而此时,川陕渝10年西部大开发形成的基础,能源电力的保障,以及西部潜在的市场,为“西三角”打下了成为发展潜力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增长极的坚实基础。
对此,杨庆育算过一笔账:假设在2015年以前,“西三角”的发展速度为年均增长13%到15%,2015年到2020年之间,随着成熟度提高和规模加大,增长速度降到12%到13%左右,那么,到2020年“西三角”GDP将占整个西部的50%左右,占全国的12%到13%。
如此一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三角”的GDP,有望占到全国的2/3,从而完成中国在区域经济上的布局。
“‘西三角’是可行的,关键是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项目主导,有意识地来培养这个城市群。”杨庆育说。
基于此,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3月6日向吴邦国委员长提出的请求就是:“恳请全国人大督促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深入论证,并将其纳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
据知情人士透露,重庆市有关领导和部门,已于近日就“西三角”问题,专门与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进行了沟通。
■相关链接
成都 “西三角”值得期待
记者 戴娟 张洁
“‘西三角经济区’这个概念提得好!”对于重庆提出联手川陕渝、打造“西三角”的建议,来自成都的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罗霞认为“很有必要”。她说,川陕渝构建一体化的经济结构体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罗霞称,西部地区一直没有一个实力很强的经济圈,缺乏核心的辐射力与带动力。“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三地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资源、产业不能整合和有效分工,各自的优势也难以得到更大发挥。只有整合了资源,才能得到中央更多的支持。”
罗霞认为,“西三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但关键要把概念做实。她认为,在这次两会上,温总理在报告中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并将新开工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这对西部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对加强川陕渝也是一个契机。做实“西三角”,就要联合做好区域发展规划,突出各自特点,在区域内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主任施杰则认为,“西三角经济圈”将中国西部最具潜力和实力的三大城市整合了起来,突破秦岭屏障,使成渝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带贯通,便于联合起来进行经济的整合和提升,也便于人员的往来和资源的整合,可望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同时,也有利于使这一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其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又一经济增长极。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也对此十分期待。她认为,成渝地区一衣带水,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域经济合作没有问题。此次提出和西安一起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相信西安较强的高新技术水平能有效提升成渝地区经济实力,使三地辐射西部乃至全国的能力更强,范围更广。她同时强调,在区域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信任、相互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在规划上,不能产生恶性竞争,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否则再美好的理想都会落空。
西安 三地联合意义重大
记者 何清平 张雪峰
“设立‘西三角经济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重庆、西安、成都三大城市和其辐射的城市群,在西部有很大的影响力。加强三地联合,对带动整个西部发展,乃至推动全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祝作利表示,一直以来,三地都保持着较好的合作关系,这为发展“西三角经济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西安在高新技术方面有优势,装备制造业有基础,飞机制造业有潜力,能源和矿产资源有储量,农副产品有特色,旅游产业有名气。若与成渝经济带形成稳健的“三角”,就会实现产业互补,错位发展。
祝作利说,目前,重庆正在谋求打造西部重要的增长极,但和西安、成都一样,目前城市的基数还比较小,只有三地联合,做大基数,才可能使经济总量占到全国GDP的10%以上,“西三角经济圈”才有可能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
祝作利认为,目前,由于三地各自为政,在一些产业的布置上,难免会趋同。若实现联合,则可以强化协作,实现合理分工,避免在同一区域里恶性竞争。如重庆和西安的重型卡车产业都发展较好,但重庆主打发动机,而西安则是变速箱。而成都和重庆,经过长时间的你追我赶,在很多产业方面已经实现了融合互补,若发挥西安优势,无疑可以实现强强联合。
事实上,继成渝两地成为国家统筹城乡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西安也正在向中央争取统筹政策,日前,西安市长陈宝根表示,希望中央政府能赋予西安统筹科技资源这样的一个综合实验区,将西安发展纳入中央的规划。祝作利认为,西安的这一态度,与三地形成“西三角经济圈”并不冲突,相反可以更好地互补。
祝作利表示,目前,“西三角经济圈”仍处于初步的设想阶段,三地政府尚未有实质性的深入探讨,但这一设想,最近已经得到中央决策层的首肯。若建议最后被国家批准,我们将会认真研究,与成渝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争取使这一设想进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