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九日电 题:“无可奉告”之声渐少 地方大员不避谈“家丑”
中新社记者 陈悦
在全国“两会”江苏人大代表团开放日上,当被记者问及对“天价烟”局长周久耕是如何处理时,南京市长蒋宏坤坦言,“已被立案调查”,并表示,“对于网上反映的问题,我们是很重视的”。
“两会”云集了各地的“封疆大吏”,他们辖区的敏感事件、争议性话题,都是记者关注的焦点。
在本届“两会”上,在被追问敏感话题时,不少地方大员都表现出了更加开放、坦诚的态度。“谢谢,我不清楚”、“无可奉告”、“不知道”之类的回答,开始少起来了。有的代表团在媒体开放日的表现“真的很开放”。
在重庆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上,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主动表示,采访结束后,他和重庆的主要官员愿意留下来,多回答记者几个问题。“因为重庆是一个开放的城市。”
对重庆发生的“出租车罢运”、“地产腐败窝案”,薄熙来也不回避,一一应对。
在贵州代表团开放日上,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对有关“瓮安事件”的提问坦然做答,并表示,在此事上,他给自己只打“五十分”。
石宗源尤其强调,“瓮安事件”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向媒体披露信息,“光靠官方说的,人们不信,媒体一说就信了”。
云南代表团的开放日上,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未谈及“躲猫猫”事件,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省政府不愿意也没有打算掩盖任何事情,“阳光政府不怕别人问三问四”。
曾在去年“两会”上提出应制定《行政公开法》的全国人大代表戴仲川教授表示,“封疆大吏”们公开、开放的态度值得肯定。
他说,在网络时代,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会以最快的速度加以传播,如果藏着掖着,会加重民众的疑虑,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及时、准确地公开事情真相,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
中国宪法赋予公民知情权,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能让行政权力更具效率的运行。
就此而言,地方大员坦然面对“家丑”是一种进步,亦是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但“无可奉告”之声在本届“两会”上也尚未绝迹,有些官员还是怕记者,更怕媒体问起“家丑”。走向“阳光公开”,各级官员还要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黄芳)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