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也给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很大困难。记者今天就农民工就业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王全书委员表示,河南省委、省政府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多项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河南农民工的就业人数居全国首位,并且河南农民工以吃苦耐劳、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赢得广泛赞誉,河南农民工的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人民网:河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请您首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全书: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效。河南省委、省政府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加强宣传和制定政策相结合、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输出相结合、提高就业技能与树立良好形象相结合、加强管理与强化服务相结合等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是数量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劳务输出人员达215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945万人,省外转移1200多万人,境外就业9万多人。目前,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已经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多年来稳居全国首位。
二是形象越来越好。河南农民工以吃苦耐劳、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赢得广泛赞誉,先进英模人物层出不穷,魏青刚、李学生、周国允、冯明亮、张海军、张全收等人的感人事迹家喻户晓,河南农民工的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三是品牌越叫越响。在2007年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上,河南有35个劳务品牌被授予“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称号。长垣厨师、林州建筑、新乡防腐、信阳保姆、遂平家政、唐河保安、西华的哥、少林保安、新县涉外、新乡海员、栾川渔工、禹州电子、民权画虎等劳务品牌的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河南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作用越来越大。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同时也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省务工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人民网: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出现开工不足甚至停工现象,这给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很大困难。河南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这一危机的?
王全书: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河南农民工大量返乡。2009年春节前,河南省返乡农民工达950多万人,其中从省外返回660多万人,给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多次开会研究部署,春节前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提出了23条具体措施。春节后,省委、省政府又召开农民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决定围绕就业、创业、培训、维权四个方面,组织开展八项专题活动,即:农民工服务月、重点建设项目用工对接、省际劳务协作、河南农民工风采展览展示活动、农民工培训倍增计划、创业促就业、农民工维权、为农民工服务承诺活动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河南推进农民工就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春节前返乡的950多万人中,已有700多万人返回,外出比例达到74%。
人民网: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工作,是应对严峻挑战、推动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请问河南省委、省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在这方面有哪些安排部署?
王全书: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工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爱民之举、执政之责、当务之急,下大气力抓紧抓好。首先,在基本思路上,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外转移先行一步、就近就业多管齐下、自主创业热情帮助、投身农业注重加强引导。其次,在政策措施上,省委、省政府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和省里的优惠政策,决不允许出现政策“棚架”、执行走样、服务不到位、资金截留挪用等现象。第三,在就业环境上,省委、省政府要求继续加大教育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力度,积极引导企业严格执行裁员程序,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最后,在服务载体上,省委、省政府要求通过开展一系列农民工就业服务活动,让想出去的尽早出去,留在家的就近就业,没技能的掌握技能,能创业的创业成功。
人民网: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准备如何为促进农民工就业献计出力?
王全书: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专门委员会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运行的最新变化,紧紧围绕化危为机、危中求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有针对性开展调研视察活动,努力促进农民工就业宏观环境的不断好转。要深入研究农民工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找准影响农民工就业的新矛盾、新障碍,积极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多搞实地调查,多做深入研究,多建有据之言,多献务实之策。要坚持以人为本,履职为民,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实反映群众诉求,真心解决群众难题,真正做到知民所思、想民所虑、察民所忧、解民所困。委员中的企业界人士,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做到企业不裁员、不减薪、不停工,在特殊年份作出特殊贡献。
(责任编辑:黄芳)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