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冯骥才 中新社发 傅丹丹 摄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电 (记者 曾嘉)知名作家冯骥才十一日在此间举行的一场座谈会上呼吁,中国目前的传统节日庆祝内容缺乏精神内涵,民众对一些节日的意义不够了解,“应在中小学教育中纳入节日文化内容,提高国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
为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办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日,中央文史研究馆召开“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到会的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尧、王蒙、舒乙,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等。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会议时说,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意义。传统节日涉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涉及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值得深入研究。
冯骥才发言说,中国是节日大国,节日是人民生活中的高潮,但存在的问题是:年轻人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传统节日在新时代下缺乏新形式和新内容;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主要还是政府行为,缺乏民众和民间组织的自觉参与。他建议,要通过借助媒体宣传引导、推进节日读本进入中小学等形式努力让公众温习传统;要改良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大众心理相契合,不断创新丰富传统节日文化。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先生提议,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提高节日文化质量,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改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组织节日慈善活动。舒乙则强调,要强化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节日文化。
刘锡诚委员认为,吃喝玩乐决不是节日文化的驱动力,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关键是要让广大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理念。他希望中央文史研究馆把国学研究与民间的、民俗的、老百姓的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就解放思想、深入研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问题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根据现代社会特点,深入研究中国城乡不同群体的节日需求;二是认真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打造既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又适合现代人口味的节庆文化;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共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四是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促进世界各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责任编辑:杨笑)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