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华文化标志城成定局? 委员担心论证只是形式
李斌
去年两会期间,11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吁请重新论证“中华文化标志城”,但它显然无法挡住一个宏大项目前进的步伐。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发改委的一份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山东:“在完成主建区创意征集和充分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落实好建设资金,待相关条件具备后,再适时启动项目建设。”有全国政协委员对此很不满意,在今年两会上递交提案继续“反对”。
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或者小组发言中都强调,不能让“中华文化标志城”等类似项目“搭便车”进入国家4万亿投资项目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包明德在去年就是反对此项目提案的积极签名者,这一次,他再次递交提案表示反对意见。
对于国家发改委的回复,他不满意:含糊、敷衍,还有要继续建的意思,透着一股“官府气”。“从发改委的回复可以看出,他们是先入为主,先构想出这个创意,然后再论证,无论怎么论证,还是要建的,所谓的多方论证、谨慎论证,我担心只是个形式。”包委员说,绝对不能把国家的资金投入这种“名不正、理不通、假大空的工程”。
包明德称自己在2008年对200多位专家、学者和作家做过访谈,“他们大都认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一定要审慎”。这一年里,他还在五个省区做过调研,发现到处弥漫着一股大型工程建设热,把发展文化曲解为建设大项目,诸如“塔”、“门”、“宫”、“庙”之类,各地几乎都有。
“看上去富丽堂皇,里面却没有鲜明的文化信息,有的甚至还供着财神爷,活跃着算命先生。”包委员批评说,“这是典型的重名轻民、重形象轻民生的形象工程。”他坚持认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构想就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产生的。
今年,安家瑶委员在提案中没有再提中华文化标志城,尽管她的态度和去年两会时一致。当时,这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连夜起草紧急提案,吁请对该项目重新论坛,获得了100多名委员的联名支持。
几个月前,国家发改委对这份紧急提案做了回复,安家瑶说,主要表达了三点意见:一是这个项目曾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二是发改委还没有真正对此立项,还需要继续论证;三是同意先做遗址保护。“答复到这样也就不错了。”安委员说,她当时起草提案也是想让上层听到这个声音,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她认为这个目的达到了。
在奥运会开幕前,山东省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来到安家瑶家拜访,和她交换了意见,并告诉她:中华文化标志城创意规划应征方案原定于2008年9月1日截止,延长至2009年3月1日。“这是因为地震,也可能因为我们的提案,很多人就不给他们提创意了。”安家瑶猜想,她认为“整个调子是下来一些”。
山东方面甚至邀请安委员参加创意评审的专家组,但遭到了她的拒绝。“我说我已经陷得太深了,如果参加的话,有碍于评审的公平。”她说。
按照规划,曲阜城区、邹城城区和九龙山区都是中华文化标志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方面曾向安家瑶表示,要先做遗产保护,她向对方推荐了一家单位。安家瑶扭头问坐在一旁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廷皓:“关于曲阜、邹城的遗产保护和规划工作,后来是和你们联合了是吧?”
“没有,我把他们推出去了。”张廷皓委员说,“他们弄文化标志城,我就不赞成。”安家瑶强调,是做遗址保护。“做遗址保护可以,但它们怎么能代表中华文化呢?”张委员说。
张廷皓在去年也见过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的几位负责人。他认为,安委员等人去年提的意见还是起到了作用,专家们的一些意见“他们是听进去了”。
对方一再向张委员强调他们的本意,一再强调和专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想按专家的想法来搞。“如果是这样就好,保护好遗址。”张廷皓回答说。不过令他失望的是,“他们还是抱着标志城的名称不放弃”。
“我对‘城’有很大的意见,这个地方原来就是遗址、古城,你现在弄个城,无非就想把遗址和外界隔绝起来,这是不合适的。”张廷皓说,“城都被叫烂了,到处都是,我在街上看到招牌,还有裤子城呢。你为什么一定要取这个名字?咱们就用一个最普通的说法,叫保护区,就是邹鲁文明的保护区。”和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一样,他认为“中华文化标志城”无法作为中华文化的标志。
“山东方面是不是要试图说服你们,城还是要建?”本报记者问。
“那当然。”张委员说,“一旦说到建了以后怎么办?他们就说完全是公益的,完全要把遗产保护起来的。我说那怎么运作啊?这个时候他们就不说话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饱受诟病,但一位署名“磐石”的作者在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官方网站上依然赞誉这个项目的建设,“是弘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梳理传承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这篇名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基本内涵》的文章中,磐石说:“有些舆论认为是抛开旧城另建新城,花‘300亿’去建一堆死气沉沉的、不能代表文化标志意义的一堆‘假古董’。其实,这也正是我们所反对的,我们和舆论的主流意见没有什么不同,而是完全一致的。”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