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朱丹)“教育是个民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样可能让一座桥看不见,一座矿看不见,但如果教育做得不好,很可能是一个人的一生看不见,他的子孙后代也会跟着受影响。”谈到教育现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忠林不无感慨。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存在两个失误:一是把大学教育看成是纯粹的职业教育,而不是传承人类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是非观。“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良心,那他判案的标准是什么?”二是毕业生数量太大,大大地超过了社会的实际需要,“我们社会的需求量有这么大么?不可能。
”
“一个简单的例子,全国600多个大学办法学院,每年十几万的法学毕业生。这个数量要把全国检察系统的人全部换完,这些人才能找到工作。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跟大学扩招有必然联系,这毫无疑义。”陈忠林的观点是,学法学的没有社会经验,直接从书本到法院,必然会导致乱判案。“没有社会经验,法条理解不好,事实认定不清楚——法学最重要的就是这两条,而现在法学学生最缺的也是这个。”陈忠林提到,目前法学在酝酿改变招生方式,“国外的法学和医科,绝大部分的学校不是从高中直接招生的,要大学毕业生才能念法学、医学,韩国、日本正在朝这个方向过度,我国也在酝酿。”
谈到某些高校将学生就业与导师职称相挂钩的做法,陈忠林一笑置之。“作为义务是可以的,但是教师的任务是教学啊,关键是这样做会妨碍老师的正常工作。这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可以加强学生的应试培训,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但是直接让学生就业率与导师职称相挂钩,这个不合适。学校应该有专门的部门、人员来做这个事情。”陈忠林认为,这种做会大大分散教师的精力,“像我这样的,如果休息得好,我上课就会发挥得好,思路打得开,但是找工作这个事情千头万绪,会占用很大的精力,如果因此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长远来讲,实际上是学生、学校的损失。”
据了解,今年有611万大学生要就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人的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责任编辑:杨笑)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