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忙的基层法院调查·北京篇
图为法官陈红埋在厚厚的卷宗中紧张工作,她的排期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开庭安排。本报记者李松摄
本报记者 李松 黄洁
下午5时20分,几辆开往不同方向的班车,准时停在了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的办公楼前。发车时间到了,班车上却见不到几个法官的身影。
华灯初上,朝阳区法院办公楼内的灯光一盏接着一盏地亮了起来。原来,不曾赶上班车的法官们还“藏身”其中,埋头伏案工作。为此,晚上8点班车不得不加开一班。
这一场景,在朝阳区法院这个北京最忙的基层法院,几乎天天都在上演。
年收案突破6万件大关 据该院最新的统计显示,近年来,该院的收案量以迅猛的势头增长,2005年案件量就突破了5万件大关,到2008年,案件量再次突破6万件大关。
“朝阳区法院去年结案最多的法官,一年结案达到1134件。这个数字意味着,她平均每天要开8至12个庭,结3起案件。”朝阳区法院院长李新生对记者说。
李新生说:“2005年第一轮所谓的"诉讼爆炸"开始,直到2008年迎来更为严重的一轮"诉讼爆炸",案件的审判压力一年更胜一年。通过分析发现,这种案件激增的形势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的,这种增长趋势很可能还要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2009年刚刚过去两个月,朝阳区法院的收案量已达18000件,这里的法官们面临的将是更为严峻的考验。
法官日均开庭6个以上 陈红是朝阳区法院双桥法庭副庭长,39岁的她已有了19年的民事审判经验,去年她创造了结案总数1134件的纪录,成为该院的办案“状元”。在双桥法庭,记者无意间看到了她用来记录工作安排的“排期本”。
这本工作日历上,从今年1月至今的每一个工作日,密密麻麻地填满了一个挨一个的开庭日期,从早上8点半直到下午5点,每天安排的开庭都在6个以上。陈红审理的这些案件,大部分都是法律关系相对复杂、难度较大的案件。
熟悉陈红的同事说,每天的工作时间里,很少能在办公室内见到陈红的身影,她不是在调解、开庭,就是在会见当事人或实地调查案件情况。
陈红则半开玩笑地说:“这几年案子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的动作和语速也变得越来越快了。”
庭长姜春玲说:“案件量增长太快了,最近我们分案子都得以"百"计数,年轻法官听着都害怕,有的病了都不敢休息。”
疲于审案易产生两大弊端 对于这种工作状态,陈红说:“累还不是最重要的,由于案子太多,留给法官们仔细思考解决方法的时间太少了。”
双桥法庭法官们的困惑颇具代表性。对此,李新生坦言,“案多人少”可能引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官的身体和精神长期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很担心哪天会崩溃;二是案件质量问题,在一个法官每天开8至12个庭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每起案件的质量在现在的水平上继续提高?
“曾有领导问我,一名法官饱和的工作量是一年审理多少案件?我回答说,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一年办200件案子。但是,如果哪位法官在朝阳区法院一年只办200件案件,那他面临的将是因不能完成任务而下岗。”李新生说。
化解全局问题需特殊考量 朝阳区法院的一份调研显示,造成2008年案件再次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带来的案件类型的增加、部分裁判依据的变化以及案件数量的持续攀升;奥运会结束后,因遗留纠纷后奥运案件逐步出现;最高人民法院调整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去年10月1日实施后,基层法院受理的一审大标的案件数量猛增,审理难度也较大;作为经济社会的“晴雨表”,受金融危机影响,法院受理的破产案件和商品房买卖、借款等合同类案件数量也开始激增。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经济环境对案件数量的影响。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日益增长的案件量,基层法官疲于奔命的状态还要持续多久?
李新生回答说,案件数量的下降有赖于全国经济、政治、司法环境的整体提升,资源的日趋均衡,诚信体系的有效建立和人们浮躁心态的逐渐平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诉讼爆炸”的各种庞杂因素逐渐消减,让案件数量在趋于平衡后出现下降。
“从基层法院的角度来说,虽然面临着"案多人少"的巨大难题,但法官工作环境的改善一定离不开大环境的变化,而一个或几个法院个体对于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是无能为力的。目前,要缓解"案多人少"现象的突出问题,在政策上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倾斜,进行一些特殊的考量。”李新生表示。
近9000起纠纷经调解息诉 为了缓解案件压力,该院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如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引入社会化力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开展审限内结案,完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提升裁判质量和审判效率;营造积极宽松的氛围,尊重和关心干警成长,解决法官们的后顾之忧。
李新生指出:“调解是法官的一项职责,它需要一套完善、细致的工作机制,展现了法官的一种职业道德。调解工作开展得好与不好,反映了法院整体工作的水平。”据介绍,2004年以来,该院探索建立以诉前和解、庭前和解、判后答疑为主体的调解和解工作机制,将大量矛盾纠纷“挡”在了法院大门之外。仅2008年,就有近9000起纠纷经过诉前调解最终没有进入诉讼阶段。
据悉,为了尽可能提升案件的审判质量,该院还成立了裁判文书校核室,同时通过设立“钟蔚莉审判质量奖”,强化和激励审判质量意识。
李新生告诉记者,“"诉讼爆炸"的4年来,一如既往不曾变化的就是加班,但难得的是,法官们的工作热情还是如日中天。面对一日高似一日的收案数字,我不知道这种积极性和靠牺牲休息的拼搏会在今后的审判工作中继续呈严重趋势,还是有望因各种因素的产生而日渐缓解。而像陈红一样身在一线的法官们则每日在想,只有努力拼命工作才能再提高一点审判效率,再多结一些案件。”
记者手记
为了了解基层法官真实的工作状态,记者在朝阳区法院双桥法庭体验了一天。从早上8点半,法官们换上制服投入工作时起,只见楼道不停穿梭的身影,始终脚步匆匆;办公室电话铃声不停地响,一次次打破了记者想和法官聊天的愿望。一天中,记者看到了法官顺利调解案件后的兴奋和主持审案时的沉稳高效,看到了法官遇到疑难案件暂时找不到思路时的愁苦,也看到了一天繁忙过后挂在他们脸上难掩的疲惫。
法官日记
陈红(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双桥法庭副庭长)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晴
今天开庭的6起案件中,我最担心的是一起劳动纠纷案,双方当事人争论的是极为专业的计算机技术问题,如果调解不成需要判决,就得向这方面的专家求教才行,可这样又会影响到结案的进度。好在双方最终认可了我提出的调解方案,达成了一致意见,我才松了一口气。
说到结案进度,今天庭长又和我商量加班的事情。去年一年全庭收了4000多件案子,法官们已是个个疲于奔命,2009年才过去两个月,庭里的收案数就已经超过了2000件,看来加班是势在必行了。
现在,像我这样的基层法官有谁还在乎自己结了多少件案子,我们的眼睛里、脑袋里装的都是还有多少件案子没结。记得1992年我刚毕业参加工作时,一年和师父一起结了288件案子,当时在全市法院系统名列第二,师父还获得了“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中午之前,我抽空去高碑店村看了将要开庭案件的实地情况,心里有数多了,村委会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自从自己当了“片法官”,和辖区各个社区加强沟通联系后,无论送达、调查还是给当事人做工作都明显感觉比原来顺畅多了。虽然经常下社区普法要占用一些时间,可回头算算,我们还是“赚”了,老百姓对法律了解得多了,矛盾纠纷自然就少了;村里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素质提升了,大量的纠纷就被化解在了基层,无形中也减轻了法院的工作压力。
工作很顺,可身体却不怎么争气,颈椎病又发作了,夜里头疼得睡不着,只好继续靠止痛药顶着。有时候想,真该锻炼身体了,可一看堆在办公桌上、文件柜里厚厚的案卷,就又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工作,顾不上身体的事情了。
本报记者 李松 黄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