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北京人才大厦举行的一场金融专场招聘会上,心理咨询师李智正在接待前来咨询的应聘毕业生 |
供图/朱慧卿(CFP) |
毕业求职的心理“急诊”之惑
学生们排队咨询让主办方和咨询师吓了一跳
每人三十分钟给学生们大道理和助推力
临时教学生面对挫折不如提前让他们少遇挫折
◎文/《青年周末》记者陈万颖 李光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贾婷(除署名外)
心理咨询师首次进驻招聘会现场,成了最近就业新闻中的热点。毕业生在心理咨询师面前接二连三地落泪,让人们感叹:就业形势已经把学生们逼到这份上了吗?
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8所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是就业,占57.4%。
现场的心理咨询师却告诉记者,这种临时性的“心理急诊”,最多只能疏解求职学生的压力,更多的作用则无法达到。
这种“心理急诊”的被追捧,投射出的是,目前针对毕业生就业压力缺乏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何种状况下需要心理咨询?何种状况下需要职业规划?这两者能否有机结合,既能让毕业生少受挫折,又能让他们拥有应对挫折的能力?
心理“急诊”只能做到疏解压力
2月22日,北京市西城区举办“毕业生高新技术及金融产业专场招聘会”上,一张普通的小桌子成为焦点,距离最近的企业展台只有四五米。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坐在桌前,面前是大学生应聘者。桌上的纸巾消耗得非常快,几乎每个跟这位女士谈话的年轻人都要扯一截擦眼泪。
这并非残酷的企业现场招聘淘汰赛。这张小桌子上摆着一个牌子:“心理咨询台”。这位女士名叫李智,是心理咨询师,她这种职业的人出现在招聘会现场,据说还是第一次。
3月16日,李智向《青年周末》记者讲述了她这第一次的经历。原来,她的出现,仅仅是源于招聘会主办方突发奇想的一个念头。
带来一本书一杯茶,原以为没学生来
李智是在西城区人才中心寄存档案的北京人。由于这个存档关系,李智把西城区人才中心称为自己的“单位”。她还是西城人才下属其中一个流动党员支部的书记。由于和人才中心党工委工作人员比较熟悉,在开办招聘会之前的三四天,有领导找到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李智。“当时我们打算在招聘会现场举办一场就业指导的报告会,想让同学们现场提问。”西城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甄广告诉《青年周末》记者。
李智虽然已经有了好几年的面对面心理咨询的职业经历,但她对于西城区人才中心领导的这个提议还是很发憷。因为她从来没有接触过大学生就业心理,而且只有三四天时间,要准备课件和话题,根本来不及。于是她提出,“干脆给我一个台子,有学生有问题的话,可以来咨询我,我能跟他聊聊。”就这样,一张略显简陋的小桌子摆在了招聘会现场。这张桌子也是临时的,由于之前缺乏沟通,主办方找了个银行柜台一样的高台子,李智坐在后面还得仰着头往外看。不能和咨询者平视交流是心理咨询的大忌,李智赶紧让工作人员给换成了一张普通的桌子。
李智带了一本书和一个茶杯,打算在桌前看书喝茶混过这个上午。“不是都说工作难找吗?大学生们来招聘会,怎么会浪费宝贵时间坐到我这儿聊心理问题呢?”李智心想。
但是刚开始没多久,李智就发现一个女孩坐到了她的桌前,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学生在后面开始排队。
聊了没多久,对面的女孩就开始掉眼泪。李智有些手忙脚乱,由于没料到这种状况,她和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准备纸巾。而在面对面心理咨询的时候,对方说着说着就哭了是很常见的事,这时递纸巾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陪伴手段。李智赶忙让工作人员去找纸巾,一个卷筒纸巾被找来,事后工作人员开玩笑说是临时从厕所顺来的。整场招聘会下来,李智估摸着来咨询的学生里八成都哭了。
中午12点多,还有不少学生在排队等着。这时工作人员过来提醒学生们,咨询师需要吃饭,这才给李智争取到了吃饭的时间。她很快吃完饭回来,发现企业已经走了一大半了,而还有几个学生在等她。等和最后一名女生聊完,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这时场子里只剩下清场的工作人员、李智和这位女生。
隔了没几天,北京市人才中心在雍和宫人才市场开了一场招聘会,李智也被他们请了过去。又是大半天紧张忙碌的工作,不同的是,她的桌子换成了一间独立的小房间,用毛玻璃和外界隔离开,也有了门,学生可以单独进来和她聊天。终于看起来不那么“临时”了。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