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中心背后的政府推手
北京建设金融中心既是水到渠成的选择,亦是政府有意为之
《望东方周刊》记者徐笛 | 北京报道
刚进入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时,年轻的博士后们并不认可组长王力的观点---北京应定位为金融中心。
那是2002年,王力所在的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承担了首都金融业战略研究的政府委托课题。
一位博士后试图说服王力:房贷有两种还法,一是每月按固定比例还,二是月供先多后少。如还贷期限为10年,贷款总额30万,后者比前者少支付利息2万。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多选后者,而北京市民却嫌麻烦,宁可多花钱选前者。
北京的金融空气,似乎比上海稀薄。
在政府委托下,进行了一年调查后,博士后们竟写下了“北京应以金融立市”的标题。
据王力提供的材料,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课题报告上做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后形成一个意见”。
此后北京决策层一直未发声。上海则不断传递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既定国策的信息。
直至2008年4月30日,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对外宣称北京要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2009年2月,经中央批准,北京将在全国首设金融局级单位---金融工作局。“很明显,北京决心很大,出拳很重。”王力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北京团、上海团会场,金融中心的“双城记”也在轮番唱响。
高规格金融局
2009年2月,北京公布了中央批准后的机构改革方案,其中金融工作局广受瞩目。
王力说,近年来,北京市金融行政管理部门已换了几次牌子,但人还都是同一拨。
2005年初,北京市撤销了金融工委和金融办,其相关职能并入北京市国资委增设的金融处。
一年后,首批申请在大陆开展业务的9家外资法人银行,将注册地全部选在了上海。
2007年,北京市重新组建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吉林任组长,各相关委办局和市属机构的19名领导任组员。小组设办公室(简称市金融办),挂靠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霍学文兼任办公室主任。
阵容不可谓不“闪亮”。但王力认为,办公室多负责临时性或阶段性的工作,领导是兼任的,虽然会照开,但工作力度和落实程度可能会打折扣。
建立之初,北京市金融办为副局级,领导配置是一正二副,主任为副局级,两个副主任为正处级。下设3个室,编制为24人,在编16人。
对比成立于2002年的上海市金融办,其领导职数为一正三副,下设7个处室,公务人员有数十人。其中4个处室专门联系“一行三会”相关机构,而在北京,相同工作由一个处室承担。
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机构的人员配备、级别设置,与城市的发展导向休戚相关。
一位长期报道北京经济的媒体记者称,2008年中,金融工作局就开始酝酿了。
“设金融工作局是为加强北京市政府对首都金融业的服务能力、研究能力和掌控能力,必将对金融业发展起很大作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告诉《望东方周刊》,目前金融工作局“三定”(定岗、定员、定编)工作还未完成,但领导职数一定会增加,公务人员数量也会增加,将与已有的局级单位看齐。
上海机构改革方案中并未涉及金融办。
王力很激动:“进入政府序列后,金融工作局会有长期目标和具体工作。按要求,北京市各区县政府在机构调整时要做到上下衔接和政令畅通。如各区县都设金融局,首都金融业大发展就来了。”
金融立市没被采纳
2003年,王力就曾向北京市政府建言“金融立市”。
当时对北京到底走哪条路,有两种不同看法。王力回忆,一种建议以现代制造业领跑,比如汽车制造业;另一种建议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比如银行、保险等产业。
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北京GDP的比重为61.3%,这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又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占三产增加值的25.25%,占北京GDP的15.5%,这说明金融业已是北京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行三会”、“四大国有银行总部”都在北京,北京的金融资产总量与上海相当。有人形容,走在1.18平方公里的金融街上,头顶是亿万资金飞来飞去---全国80%左右的金融资产在这里结算,“金融中心是北京的现实选择”。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