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报告上列出了20条建议,“金融立市”,字大醒目。市政府金融办特地发来致谢函,认为报告“为首都金融业的发展思路提供支持”。
汇报材料里没有采纳“金融立市”,王力说,“可能是因为比较超前。”
金融“市值”再发现
2005年,“金融办”在全国遍地开花。北京却撤销了金融办,王力不能理解。
原来注册地在北京的金融机构也纷纷外迁,富国、博时等4家基金管理公司和中信证券都迁走了。目前仅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留守北京。
当时北京收的企业所得税为33%,深圳只收15%。在上海金融高管可申请在本地落户,子女可入读重点中学;而在北京,同样的优惠措施给了高新技术产业。王力回忆说。
“金融机构迁出北京是个别现象,”吉林说,“当然一些省市出台土地、税收优惠措施吸引机构入驻,这也是北京需要学习的。”
“对于金融规律的把握和金融业发展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这样告诉《望东方周刊》。
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牵头下发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同样使用了土地、税收、户口等政策资源。
2007年北京市发改委又发布支持金融后台发展的意见,继续使用税收、奖励等政策杠杆。“后台建在北京,就能把总部留在北京。”张工说。
2008年,北京首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下发金融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用财政资金支持金融功能区的发展。
“政策资源的使用力度、密度都在加大。”王力说。
金融中心的形成无外乎两种形式,自然形成和政府主导,伦敦、纽约等属于前者,新加坡是后者的典型代表。王力认为,金融中心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决定的,但在其婴儿期,政府的政策资源很关键。就我国而言,政府的主导力量不可小觑。
对于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1%以上的北京市而言,金融产业愈加举足轻重,2007年金融业对北京经济贡献率为10.1%。后奥运时代,一部分工业调整出北京,金融业也将是北京经济新的兴奋点。
吉林告诉本刊记者,金融中心既是水到渠成的选择,亦是政府有意为之。
北京与上海是“兄弟”关系
北京回避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字眼。
与此同时,在全国两会上海团的开放日上,面对90多家媒体,上海市市长韩正公开表示,上海刚刚就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向中央做了汇报,今年还将出台重大举措。
到底谁能做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
“提出建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北京想说明,金融产业对首都的重要性,同时北京也有优势。”吉林对本刊记者说。
优势不言而喻。国家金融决策机构、监管机构都在北京,金融决策中心、信息中心、管理中心,这些名词放在北京身上,无可指摘。
然而对于金融业来说至关重要的市场交易中心,却在上海。
“上海是金融中心毋庸置疑,上海有优势和基础,”吉林并不讳言,“北京和上海关键是要错位发展,北京的优势在于综合实力,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一向是北京的长项。”
对此,韩正的看法是,两个城市是“兄弟”。
在当今经济发展强调好字为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中心已不仅仅是发展方式之争,更是经济主导权之争。这对京沪两地都至关重要。
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土地、税收等政策资源已日渐贬值。沪上一位外资银行行政人员告诉本刊,现在各地政府给的都差不多,总部落户在哪,还要看城市的气质。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自由开放的市场体系,是“气质”的应有之意。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