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上海说,村民代表由村民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大会相当于“人大”。每年,村里要定期开“两会”,村民代表大会要听取村委会的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度的工作安排,并由村民代表大会作出村里的重大事务例如投资、人事任免的决定。
3月19日下午,李家岗村二组的村民吕自雄正在自家的新房子里忙活着。他的新房位于十堰市浙江路旁,一共5层,是村里划的地基,他自己凑钱盖起来的,总价值在50万元左右。
在李家岗村,已经有20多户村名像吕自雄一样,搬进了3-5层的新房,加上正在建设中的,预计该村要盖这样的房子近80套。
李家岗村支部书记瞿琴说,2002年,经过商讨,村里决定,凡是年满60周岁的村民,就不再挣工分,一律退休。退休后的“社员”,每个月享受到200元的生活补贴。
“村民家里有红、白喜事,村里帮忙筹办。”瞿琴告诉记者,在李家岗村,只要是年满70岁以上村民过生日,村干部都会亲自送去一个大蛋糕祝寿,并带上200元慰问金。村民生病了村里也会去看望,并且至少会送上200元。60岁以上村民每月都有生活补贴,按照不同年龄段,分别给予年终一次性补助。每年的九九重阳节,60岁以上村民每人都有一定的慰问金。老人去世后家属可享受1000元的安葬费。
已婚育龄妇女每年3至4次免费体检;独生子女年龄在14周岁内享受年托管费单户核销300元、双户600元待遇,年学杂费单户核销200元、双户400元(单户为父母一方为本村村民,双户为父母均为本村村民)。
村民子女考取大学的奖励1000元;考取高中的奖励600元;考取中专的奖励300元。独女户考取大学奖励1200元,考取高中奖励800元;拥军优属、困难户、残疾人补助每户(人)100至600元。
瞿琴介绍,目前村里出资为所有村民们办了医疗保险,为符合条件的村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村办集体企业包括美乐宾馆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鑫昌科贸有限公司、五堰南街医疗服务站等,目前企业运营形势良好,每年都向村里上缴一定的利润,村民收入在十堰市各村中遥遥领先。
◇社员们的生活
农民60岁退休补助层出不穷
最后的16名“公社社员”
2000年前后,十堰市修建北京路及进行香格里拉别墅园区开发,征用李家岗村集体土地800多亩。修建浙江路时,李家岗村600多亩再次被征用。现在,一组的耕地已全部占完,该组村民成为无地耕作的“公社社员”。而二组现剩的包括坡地在内的耕地也已不足20亩,是支撑“公社”制度的唯一载体,集体劳作的印迹正在渐渐淡去。
近年来,李家岗村的青壮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或者到村办企业上班,在村里挣工分的人越来越少。李随华向记者介绍,去年该组还有19个“社员”参加挣工分。今年年初,又有3名年轻人出去自己创业和打工了。所以,目前还在挣工分的只剩下16名“社员”,他们中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59岁。
年轻社员宁愿退社当学徒
2008年初,李家岗村二组的王芬选择退出了“公社”,在十堰一家工厂当起了电焊工学徒。这一年,距她“入社”整整9年时间。
“村里马上就没有地了,那我们怎么办?”根据十堰市发展规划,二组的20余亩地也即将被征用。王芬说,他们不能靠公社一辈子。如果公社没有地了,公社将无法生存,公社社员就不存在了。于是,30岁的她选择了尽早走出去,通过村里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她学会了电焊技术。
王芬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她说,作为技术工,她每个月挣的钱和在公社差不多,但每周都有双休,年底还有村里的分红。“在公社,只要有事情就要去做,没有所谓休息的时间。”
濒临消失的“公社”
二组的村民王金云今年59岁。她从15岁起,就在李家岗村做公社社员,至今有44个年头了,“地就要没有了,我也要退休了。”王金云说,她们16个人将是李家岗村最后的公社社员。
土地即将消失,40岁的社员曾建青很迷惘。因为他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只能希望村里还能保留养猪场,这样我就有活干了。”
“不久的将来,村里可能不会再有土地了。”李家岗村的村支书瞿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彻底没有了土地,集体生产方式还能延续下去吗?公社的社员该何去何从?”
在瞿琴看来,李家岗村的公社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目前,二组已经列入商业规划区域,预计5年后将全被征用,那个时候公社‘社员’身份可能将消失。现在,村里还在探索怎样让他们转型。”瞿琴说。
“土地没有了,但计工分还会存在,只是形式上不同。”李家岗村村委委员吕玉红的说法是,“我们的还建小区将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我们正在筹建老年协会,‘社员’可以到这些地方上班,仍然按照工分的形式发放工资。”
同时,该村正在通过组织各种培训转移劳动力。李家岗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该村共组织失地村民70余人免费参加了为期4天的技能培训。村民在外学习汽车驾驶等技术,村上报销费用,在外创业者享受村上的收入、考学、养老等福利。目前,该村失地村民已就业上岗68人,自主创业3人。 长江商报特派十堰记者 张勇军 谭经田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