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中国 美剥离银行有毒资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旷野 北京报道
纽约时间3月23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金融稳定计划”实施细节,该计划中政府拟耗资约750亿至1000亿美元为私有资本购买银行问题资产提供担保,希望借此引入1万亿美元私有资本参与该项计划,帮助金融机构有效剥离有毒资产。
虽然贴现率等更为具体的实施细节依然没有公布,但是当天美国股市以大幅上涨做出回应,而且包括贝莱德(BlackRock)、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等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都公开表示支持该计划。
不过该计划何时能真正付诸实施,如何提高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恢复银行正常放贷,尚无从得知。
“该计划也许对挽救银行系统有效,但操作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奏效,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经济项目主任尤里·达杜什(UriDadush)对本报记者表示。
美国财长盖特纳(TimGeithner)提出该计划有三大实施原则,一是担保和资金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及美联储提供;另一方面,风险和收益由政府与私有投资者分担;并且,通过拍卖的方式规避定价不公的问题。
盖特纳的蓝图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很多批评,尤其是学术界的责难,此次他的三大原则似乎也不能换取经济学家们的认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对本报记者坦言:“盖特纳创设公私合资的模式本身就是错误的,我想不出还有比这更糟糕的计划。”
其实政府帮助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被认为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中国剥离处理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一位监管层的人士向本报记者指出:“尽管都是帮助银行剥离不良资产,但是美国现行公布的计划与中国当年的做法相比,存在三大不同之处。”
该人士介绍称,第一是背景不同,即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不同。当年,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是由于政策性原因形成了大量坏账,而美国银行业今天的困境大部分归咎于自身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
另外,政府帮助银行的目标不一样,中国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1999-2000年先后收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旨在减轻国有银行负担,为重组银行资产负债表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今天美国政府是迫于银行系统几乎瘫痪的压力,此举是为了提升社会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恢复正常的信贷市场。”上述人士认为。
第三个差别在于两国采取不同的不良资产定价方式,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完全按照账面价值从银行购买不良资产。
如今,美国则试图以竞拍等方式为银行的有毒资产定价。按照美国财政部公布的细则,定价方式主要按照三类资产来区分。
第一类是金融机构决定出售的贷款资产,也被称作“遗留贷款”,由私有投资者间进行竞拍,价高者获得,资金来源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FDIC以1比6的比例对“遗留贷款”进行担保向私有投资者提供贷款,其余部分由私有投资者和财政部负担各半。
还有两类资产被统称为“遗留证券”,即2009年1月1日之前和之后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ABS)。对于今年以前发行的证券。
对于今年之前发行的ABS,统一适用于“期限资产支持证券工具”(TALF),即2008年12月由美联储公布的“向所有持有合格抵押品的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并将贷款工具的贷款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三年。”
而政府将挑选最多五家“合格资产管理公司”,政府按一定比例出资共同创立投资基金购买今年发行的ABS。
斯蒂格利茨表示这一计划最终被证明无效,美国依然要走最初极力避免的国有化银行道路,但势必为时已晚。
美不良资产剥离计划影响中国外储安全
继美联储本月18日宣布购买最多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和增至1.2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证券购买计划之后,美国财政部近日又宣布,计划为最多1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收购活动提供融资,从而扶持“仍在与经济复苏背道而驰”的金融系统。声明指出,鉴于政府5000亿美元的“购买力”,这项“公共与私人投资计划”(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Program)将从国会去年通过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中抽出75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的资金,为不良资产收购活动提供融资。
从上述美联储与财政部的政策协调路径我们不难看出,在联邦基准利率已经降低到0-0.25%的历史低点,市场处于“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美联储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拉低中长期利率水平,从而促使抵押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降低投资者的资金成本;与此同时,伯南克也与盖特纳达成了“协同作战”的共识——即稳定并激活金融体系。
应该说,财长盖特纳此刻出台的万亿美元问题资产剥离计划能否成功也就成为了金融系统最终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因为在市场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即通过降低利率或者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等只会造成货币被大量“窖藏”,而不是市场交易的恢复。在这个时候,只有进一步稳定金融市场,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才能够使得经济转危为安。而对于当前的美国经济来说,从根本上处置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并恢复抵押贷款类资产的市场流动性,才是扭转经济形势的关键所在。
但是,从目前美国财政部所公布的方案来看,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将分别在各自分管领域内为私人投资者提供融资,帮助其收购银行所持有的非流动性贷款和证券。此外,为保障纳税人及银行利益,财政部还希望引入私人投资者和拍卖机制,为这些资产定出符合市场实际供需关系的价格,并以“出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售出。
当然,美国财政部的“救市方案”更多地依赖市场化方式的愿望无疑是好的,但是,考虑到当前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投资者信心极大受挫,私人投资者或者主权基金参与美国金融市场不良资产处置的积极性难言乐观。然而不论问题资产处置的方式和结果如何,美联储的印钞机又要频频开动,从而向市场中注入更多美元的结果无可避免。
对于中国而言,长期来看,美联储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通过间接渠道收购金融机构问题资产,无疑都会造成市场上美元泛滥加剧和美元汇率继续走低,并使得我们手中的美元资产再次缩水。然而,鉴于我们国家居于世界首位的美国国债持有量,如果我们选择抛售美国国债,量小无济于事;量大,美联储很可能继续天量买入,从而使得我国将遭受美元贬值、美国国债收益下降的双重损失。
应该说,正是由于我们长期依赖美国经济的增长模式,造成了如今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那么在短期调整无济于事的背景下,增量转换和长期结构调整无疑是我们当前外汇储备体制战略改革的基本思路。这意味着一方面短期内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增量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必须更多地用于增加我国战略物资储备、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外投资以及藏汇于民等方面,从而使得外汇储备更加有效地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