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张先生向记者出示了他目前持有的厚厚一叠消费券,有的是朋友送的,有的则是家人领的。他说:“光看看就头晕,哪会真的一张一张用。”
如今,各商家面对经济危机各出奇招,旅游消费券、超市券、电器券、购房券、药品券……让人眼花缭乱。
市民热情过后对商家频频发放消费券提出质疑,法律专家表示,有必要为消费券“正名”,避免部分商家借着消费券的“好名声”误导消费者。
百货公司发千万消费券 3月12日,上海南京路上的永安百货启动了为期10天、总价值2000万元的消费抵用券派发工作,这也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沪上百货商厦第一次大规模发放消费券。消费者只要凭有效身份证件,就可以领取一套价值1000元的消费券。
当天早上细雨蒙蒙,8点30分,虽然距离消费券发放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但热情的顾客早已撑着伞在发券处排起了长龙,永安公司决定提前发券。
这套消费券由2张200元、3张100元与6张50元的券组成。永安百货制定的抵用政策为,购物满一定的额度才可使用,而且各专柜只能使用指定面值消费券。如在服装专柜,单柜消费满200元可抵用面值50元消费抵用券一张;在化妆品、小家电专柜,单柜消费满500元抵用面值100元消费抵用券一张;在珠宝钻饰、世界名表专柜,单柜消费满2000元抵用面值200元消费抵用券一张。
对于消费券究竟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的实惠,永安百货有关负责人举例说,比如某皮鞋品牌新品,商场原先的活动是满300减80,今天起则在此基础上再满500元抵用100元消费券,相当于最多可打6折;再如某品牌床上用品,原本5折的特价商品也还能每满200元使用50元消费券。
记者近日去商厦收银台观察,发现真正买单的消费者用抵用券付账的并不多。一位消费者购买的鞋子没有到商场规定的满500元的门槛,另一位消费者买的是直接打3折的商品,他们都没有用上抵用券。领了券的鲁女士比较理性地说:“如果感觉不合算,不用就是了。”
购物满额才抵用遭质疑 虽然市民领券热情很高,但在仔细研究了消费券的使用细则后,纷纷质疑这份“消费券”的实惠程度,不少人大叹不划算,“换汤不换药,其实就是满200减50,消费券只是个噱头”。
消费者要花完手中的1000元消费券,就要买6700元的货品,抵扣千元后,自己至少得掏出5700元钱。白领王小姐对记者说,她不会贸然消费。“其实也不是很划算,因为打3折、3.8折、5折的商品大多都不能用券。”
和永安百货的消费券相似,巴黎春天百货也在日前向其VIP会员顾客寄出了60元一张、每份10张的消费券,消费券的使用时间为3月13日至15日,只能在巴黎春天指定门店的指定专柜使用,也需要在购买百货商品单柜累计满200元的前提下才能使用一张。也就是说,要用掉这10张消费券,自己至少得先花出去1400元。
针对消费者“换汤不换药促销”的质疑声,业内人士指出,真正的消费券应该是由政府买单,消费者和商家一起受益,不指定商家,不指定消费额度,消费者可以在自己不多花一分钱的前提下买到需要的商品,甚至买个打火机都可以使用。但近期在申城发放的各类消费券,不仅指定了商家,还对消费金额有限制。“这种具有强制性的消费券,不仅不实惠,花起来还很不舒服,也会让消费者越陷越深。”
商家搭政府消费券便车 消费券市场出现了混乱局面,迅速演变成消费陷阱。
对此,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法务部负责人唐健盛指出,商家发放消费券有三个问题。其一,政府部门发放的消费券是以公共财政补贴的方式来促进消费,消费券其实是政府部门发放的代币券,因此获得消费者的欢迎,但商家发放的消费券使用时往往有附加条件。可见,商家发放的消费券有搭政府消费券“便车”的嫌疑。其二,这些消费券与商家原本提供的优惠券、折扣券基本相同,属于“换汤不换药”。其三,如果发放消费券的商家越来越多;而且没有限制,那么容易使部分不法分子也利用消费券诱导消费。
上海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一份针对沪上各大知名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超市及各类零售专业店的营销经理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春节后市场陷入销售低谷,七成受访者希望政府能发放消费券。不过,又有近六成受访者对“政府发放消费券能否拉动内需”表示不确定。认为要想有效利用消费券,必须将消费券落到实处,消费券应以商业主渠道为主要回收点,使其能够真正落实到销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