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25日沈阳日报与山东商报启动“期待重逢·帮山东英烈寻亲”活动以来,潍坊晚报等烈士家乡媒体与各门户网站随后跟进报道。3月30日,文登电视台、牡丹晚报(菏泽)加入到寻亲队伍;3月31日,沧州日报记者与本报记者联系,希望加入寻亲行列,因为张志宏烈士的家乡“山东省南皮县”经过50多年的行政区划变化,现在已变成“河北省南皮县”,隶属沧州地区。
在沈阳日报与山东各兄弟媒体的共同努力下,“期待重逢·帮山东英烈寻亲”活动影响越来越大,超乎想象地顺利:3月31日再次成为“丰收”的一天,我们从文登、单县、荣成三地分别找到了乔华春、朱德昌、林基坦三位烈士的亲人。
林基坦烈士的资料显示,老家地址为“山东省文登县章村区蔡官屯村人”,最后经过山东省民政厅、文登民政局核实,该地现属荣成市,地名亦更改为“上庄镇蔡官屯村”。记者最后联系到了林基坦的侄子林军豹。
林军豹告诉记者,林基坦弟兄5个,林军豹的父亲、今年已78岁的林基勋排行第五。“爷爷早逝,奶奶一人拉扯5个孩子。后来三伯林基坦、四伯林基景去参了军,没想到一走都再也没回来。当得知两个儿子都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时候,奶奶几乎承受不住,过了7年也去世了。”
“小时候家里还保存着三伯的遗物,那是他牺牲不久部队派人送回来的,一个牛皮的公文包、钢笔和怀表。听父亲说,三伯牺牲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后勤部干部处副处长。村里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士回来后,常常讲起三伯牺牲的经过。说在一次战斗中,他在山洞中指挥,不巧敌机的炸弹扔到附近,山洞炸塌,三伯也牺牲了。”
林基坦的四弟林基景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也在战场上牺牲。可林基景的牺牲时间、葬在何处,至今仍一无所知。
林基坦烈士
两兄弟均在朝鲜牺牲
烈士乔华春,曾用名乔廷相,大水泊镇河东乔家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历任护士、护士长、队长、营长、科长等职,身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4月牺牲在朝鲜淮阳郡铁岭里。
乔华春的侄女乔聚璞今年已75岁,是大水泊镇河东乔家村村民。说起牺牲的叔叔,乔聚璞老人的记忆之门渐渐打开。她回忆说,1951年,家里接到叔叔牺牲通知时,她才17岁。“部队来人找到了我爹。部队的人走后,我爹躺了好几天,从那开始得病,没几年就去世了。他们兄弟俩的关系特别好。”
老人说,叔叔到朝鲜前线后,用铅笔给家写了封信。烈士牺牲后,家里人都以为他被埋在了朝鲜,只珍藏着烈士的牺牲证明书。
乔聚璞老人说,乔华春烈士生前育有一子,但年幼时不幸夭折,其他亲人也先后去世,只剩下她们几个子侄。得知沈阳日报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正在开展寻亲活动,乔聚璞说,一定让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替自己去沈阳为叔叔扫墓。
据了解,烈士乔华春生活的大水泊镇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小镇子。离乔华春烈士家只有六七里路的栏杆河村,一位名叫乔聚会的烈士在当地很有名:1947年11月17日,乔聚会带领全班战士在威海古陌岭前沿阵地担任阻击任务,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最后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扔尽了,仍然用石头向敌人砸去,再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最后,他抱起阵地上仅有的一个炸药包,拉开导火索,纵身跃出战壕,冲进蜂拥而上的敌群,同2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被追认为中共党员、一级战斗英雄并追记特等功。
乔华春烈士
烈士故乡出过多位英雄
当初卖盐凑路费去参军
在记载中,朱德昌烈士原籍为“单县辛庄”,现在应该修正为“单县终兴镇小各子村朱庄”。就在这个村子里,住着烈士的侄子53岁的朱启秋一家人。在寻找朱德昌的时候还因为名字发生了点意外。经菏泽单县民政局调查,该县《烈士英名册》中并无“朱德昌”这个人,只有一个叫“朱德长”的烈士资料。巧合的是,二人的出生年月、参加革命时间与牺牲时间均相同。后来,朱启秋证实说:“朱德昌和朱德长是一个人,就是我二叔。他兄弟两个,老大是我父亲。我们家还有他当年牺牲的烈属证。”
据朱启秋回忆,烈士证上的名字好像不是“朱德长”,而是“朱德厂”。但因为那份曾被家人珍藏的烈士证已在几年前被雨水泡坏了,也就无从查证了。“烈士证是二叔留给我们唯一的东西,可惜没了……父亲告诉我们,当时因为家里穷,二叔参军没有路费,整整卖了三大袋盐才凑够费用。”朱启秋还听父亲和长辈讲述,叔叔从18岁开始当兵,离开家乡就一直没回过家,爷爷奶奶很是挂念,每逢年节,以泪洗面。关于叔叔的最后一个消息、也是他离开家后的第一次确切消息,就是叔叔牺牲了。
家里曾经有过一张朱德昌的黑白照片,“浓眉大眼,戴着礼帽,穿着大褂,腰间系武装带、别手枪,很威风。”二叔的这身打扮,深深印刻在的朱启秋的脑海中,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张照片不见了。朱启秋告诉记者,他的身体不太好,但会让儿子去沈阳给二叔扫墓。本报高级记者伏桂明/文王林/摄
乔华春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