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美联储“撒钱”博弈G20
用“直升机撒钱”是饮鸩止渴的救市方法,中国有足够的威慑力应对不负责任的行为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辉
3月18日,美联储政策会议结束之后宣布,将在未来的六个月中,购买最多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同时,进一步购入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1000亿美元房贷公司债券。
消息一出,市场反应强烈,美联储“印票子”的惊呼此起彼伏,而美国国债收益率随之降低、美股大幅拉升、黄金石油价格暴涨。在此节点,中国作为境外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更对美国国债市场表现了特别的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3月23日表示,中国会继续投资美国国债,但同时将高度关注美国国债资产价值的波动。与此同时,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回答记者有关美联储决定购买美国国债以刺激美国经济的问题时,再次重申,希望美方保证中国在美资产投资安全。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当前,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一事,不仅关系着美国经济能否企稳,更关系到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因此,一方面,对购买美国国债一事保持足够的冷静,即便购买也要争取美国政府就美国国债市场价值提供可信的保证,并积极调整美元资产配置结构;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抓住当前的机遇,加快对国内经济体系进行改革,实现经济“软着陆”,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当然,也要认识到,不排除美国企图用这一过激招数策略性施压即将召开的伦敦G20峰会,博取更多的主动权。事实上,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公开发言,提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长篇论述,某种程度也可以看作是针对此事的一种金融外交博弈。
“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基石,很难相信美国政府真会大规模、爆发性搞这种自杀式政策。”一位监管部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大戏才开锣”,需要冷静观察,不能用情绪化反应影响政策立场。
伯南克的无奈之举?
采访中,刘煜辉表示,伯南克这种“以泡制泡”的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告诉本刊记者,最近几个月经济的迅速萎缩,使得企业和居民部门的信用快速恶化,企业债、信用卡违约率上升,房价下跌,美国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金融机构有可能再次出现资本金枯竭的风险。根据IMF去年11月公布的数据,全美金融机构坏账为1.4万亿美元,最新的报告则显示,这一数字已迅速上升至2.2万亿美元,新的坏账涌现的速度远远快于坏账处置的速度。
“因此,在美联储只有打破以往的禁忌,采用超常规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刘煜辉认为,美联储的目标非常明确,即由美联储直接买入政府公债,货币经济学称之为“债务货币化”,等同于央行直接开动印钞机,大量增加货币供给,“金融机构不干活,货币当局直接出来干商业银行的活,开直升机撒钞票,一定要把中长期利率压下来。”
事实上,美国在去年12月初就已开始尝试购买国债。2008年12月1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采取直接从市场购买国债的方式来压低国债收益率,从而降低市场资金成本。随后,美国优质房产按揭证券(PrimeRMBS)和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并带动了美国30年期银行按揭抵押贷款利率的显著回落。
但好景不长,随着经济面坏消息不断出现,利率开始迅速反弹,截至3月17日,10年期美国国债的利率一度攀升到3.01%,比年初已经提高了80个基点。而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国债利率特别是长期国债利率的快速上升,无疑会提高银行信贷、企业债券和房地产融资等各项中长期金融工具的融资成本,对深陷衰退泥淖中的美国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购买长期国债,则推动长期国债价格上涨,从而降低其利率。
“美联储当前出手,主要是应对美国趋于恶化的通缩预期。”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近几个月来美国经济萎缩明显,使得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状况迅速恶化。
“美联储此举,主要是为了弥补政府融资缺口。”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治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则向《瞭望》新闻周刊解释说,根据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预算,2009财年预计财政赤字为1.75万亿美元,超过GDP的12%。由于实体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不可能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来应对救市支出,因此美国政府只能依靠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另外,根据市场预计,2009年,美国财政部将至少发行2万亿美元国债。
他表示,目前,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和中东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速均显著放缓,美国很难期望国外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继续投资,因此,美联储成了美国国债的“最后购买人”。
中国外储资产安全可控
作为持有美国国债总量达6972亿美元的美国最大境外债权人,中国对外汇储备安全性的态度举世瞩目。货币监管部门一位权威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解读了当前的局面。
美国今天的救市措施无疑会损害美元的购买力。然而美元能否被其他国家继续选作储备和结算货币,则取决于人们对欧元、英镑或日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信心。
虽然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动荡不安,但各国均无法在近期内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格局。尽管各国避险情绪越来越高,但就选择国际储备货币和金融产品而言,却只能在“坏”与“更坏”之间作选择。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