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物田野调查今年结束 一批考古新发现集中亮相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卢水平 通讯员陈飞) 我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自2007年启动后,将于今年内完成所有的田野调查。近期的一批考古新发现昨天被集中曝光。
蕲春:明清沿用至今的瓷窑群和建国初期的粮仓群
瓷窑群在该县管窑镇赤西湖沿岸被发现,共由李、管、卢三座龙窑组成。据称是鄂东北地区目前唯一一处尚在使用的古瓷窑,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明清时期的瓷器生产提供了新的资料。
据文献记载,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后历代多有扩建。其中,李家窑长68米,由窑头、窑道、窑棚组成,窑头高2米、宽1.9米;窑道口宽1.2米、高0.8米,道身设有多个出烟孔;窑棚则为后期所建。现存有圆形陶墩一件,腹部刻有“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初八日张礼清号”字样;管家窑仅存遗址,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40米,南端堆着厚约4米的窑业,找到的瓷片釉色以绿、褐色为主,还有罐、坛、烘钵等;卢家窑残长约30米,形制与李家窑略同。
据悉,赤西湖瓷窑工艺精湛,其中“管窑手工制陶技艺”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发现的粮仓群则位于该县横车镇长石村。据称是蕲春境内目前唯一发现的建国初期粮仓,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实物例证。
据介绍,长石是蕲春主要粮食产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政府就修建了粮仓。粮仓建在一块面积约900平方米的正方形空地上,共9座,形制基本相同,分两组并排排列,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粮仓由砖石垒砌而成,白墙黑顶式,平面圆形,通高约8米,蒙古包形顶,每座粮仓均设有防潮洞、仓门和通风窗。为确保存粮,粮仓侧边还建有用于消防的储水仓,形制与粮仓基本相同。
通山:见证湘鄂赣商贸交流的清代古街市
古街市名为“长夏畈”,位处通山县楠林桥镇石门村。据称是当地目前已知保存最好的古街市。
据介绍,自清康熙年间以来,长夏畈是咸宁通往通山、江西、湖南的必经之路,商贸活动繁盛。畈内建筑自东向西,沿中心轴线方向纵向布局,形成纵长形的“街屋”。街道整体布局尤存,建筑形式主要有“前店后宅式”与“前店后坊上宅式”。以“永河源”商号、茶庄、顺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屋等建筑保存最为完好。而街边保存完好的石雕柜台及大量嵌于建筑面墙上的镂孔栓马石,再现了长夏畈昔日的繁华景象。
英山:藏有家谱的清早期古民居及清晚期的宗祠
大型古民居则位处海拔500多米的雷家店镇李家冲村,名为“李氏住宅”。据介绍,它始建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5平方米。现存59间房屋,12个天井。单体建筑形制基本相同,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布瓦顶,抬梁式构架,建筑装修精美,工艺手法多样。
目前,建筑主体部分基本保存完好,仍有李姓后代居住。他们保存着族谱柜一对和45卷家谱,家谱对家训、居住、生活、祭祀、祖宗墓葬及会客礼仪等内容都有记载,且均采用图画形式进行描绘,对研究鄂东民风民俗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保存仍较完整的清晚期祠堂名为“张氏宗祠”,在孔家坊乡竹坳亭南溪坪湾内发现。它始建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1947年扩建。
宗祠为砖木结构,坐西北朝东南,四合院式布局,由主体建筑及左侧厢房组成,占地约290平方米。主体建筑三间,前、后厅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两山设如意式封火山墙。前厅明间内凹设大门,正脊饰有宝塔形陶饰,上插三支铁戟,寓意“连升三级”;檐下有砖砌如意斗拱及山水、龙凤、人物故事彩画。祠堂内设有戏楼,顶饰八卦形藻井。据悉,张氏宗祠装修精美,木雕手法细腻,为研究鄂东乡土习俗和建筑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