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洁
尽管面对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备受争议且耗资巨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毅然在这个春天上路。这一改革被视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释放城乡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
国务院6日向社会正式公布了修改后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新医改方案不仅提出三年内将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还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
根据改革方案,政府计划在未来三年增加卫生投入8500亿元实施五项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应该看到,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启动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原动力。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幅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会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实施医改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而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刺激消费增长并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新医改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基本医疗卫生体制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实施的重大转变。应该意识到,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就业机会、基本教育、基本养老、基本住房的保障、城乡低保和基本医疗保障等,建立这样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从中长期看,是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必须要迈过的一个“坎”;从短期看,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消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从而为促进内需、防止经济下滑作出巨大贡献。
从政府近期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举措中,向民生领域倾斜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上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四项内容,就是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而启动医改正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务院部署,今明两年国家用于民生保障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项目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其中将有大量资金用于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城市社区卫生和中医药等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2008年四季度中央增加的1000亿元投资中,新增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8亿元,拉动地方投资17.8亿元,新增重点中医院建设10亿元,拉动地方投资42.5亿元。
长期以来,中国储蓄率过高,居民储蓄额已经超过20万亿元,而消费严重不足,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造成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另一方面,过去几年在中国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的同时,由于购买力不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医疗服务能力及水平差距逐步拉大,很多摆脱贫困的人口因为疾病重新成为生活困难群体。
卫生经济学的研究证明,如果一个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仅会对患者及其家庭构成威胁,也必然会加重全社会的疾病负担甚至带来传染病蔓延等问题,不仅会增加当期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而且会带来劳动力资源的损失并对长期发展构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逐步建立覆盖全民且适应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新医改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可谓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