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高兴》是一本热门书。作者基本上还是当年写《中国可以说“不”》的那几个人。我把这类书视之为“诗歌”,因为它是抒情的,表达或者说宣泄一种情绪。你当然也可以说它是“话剧”——其中的作者之一黄纪苏是写过话剧的——它的演出性很强,文字有时很像台词,也像是一帮北京侃爷在饭桌上侃大山,也就是说,娱乐性也是有的。
侃大山这种事情就是泥沙俱下,落霞与孤鹜齐飞,大致靠谱跟胡说八道并流,口腔快感很强。比如,黄纪苏说,“精英阶层日渐腐朽,势不可挡的腐朽……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金钱,一个官位,把精英阶层困得跟大闸蟹似的……谁也没心气为整个民族打算……”这些说法还是很尖锐的话。但接下来他又说,“如果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比作一个拳坛的话,我们近期目标就是打倒拳王,终极目标就是打碎拳坛。”这就很不靠谱了。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说这些话,对这些说法是不是靠谱,并不是那么在意,他们要的是这样说会觉得很爽。
一个国家有时也需要一些这样的人,有血性,有激情,起码是在美学的形态上,也是一大类别。我对这类渴望满足“被承认的欲望”的人,除了理解之外,也非常尊重。老黑格尔不是说,人类的推动力其实是这类“承认的欲望”吗?要比对手强、比别人优秀、要成为赢家、绝对自信……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宝贵品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骨子里就是这些要别人承认的欲望。福山在谈论历史终结的书里,对此有过论述。
但《中国不高兴》的作者讲道理的能力很差。如果他们想探讨一些国际政治问题,那么应该看看布热津斯基那些人是怎么谈的。不过,这本书好像并不满足于谈论国际政治,很多都是文化问题。书的第三部分就是文化大批判,把钱锺书、王朔、王小波等等都臭骂了一通。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既然是不高兴,那么,有什么不高兴就说什么不高兴,也是他们的权利。这本书因此是一本包含很多杂感的大杂烩。
他们喜欢制造一些新名词,但很不喜欢定义这些新名词。比如说,几个人都很反感“文艺腔”,但到底什么是“文艺腔”,又语焉不详,好像这个概念是不证自明的。逻辑上经常自己打自己嘴巴,王小波批评中国人就不行,但宋晓波们自己则可以。有时说愤懑主义是好的,有时又说愤懑不好。他们自己怎么干都是对的和好的,但如果是别人就不行。他们喜欢讲“逆向种族主义”,其实他们蛮横霸道的语言充满了“逆向文艺腔”,他们很男人的样子也是一种“逆向娘娘腔”。但我觉得他们很厉害的一点是,深谙畅销书之道,轻而易举就炮制了一本畅销书。他们对一时社会民众之情绪的感知与判断能力是第一流的。
卜大道书游记 (来源:深圳商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