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1日,就在东南亚各国股市持续下跌,货币严重贬值的同时,旨在推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的第12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泰国帕塔亚举行。
与会各国首脑重申了3月1日东盟财长会议做出的扩大“清迈倡议”框架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规模的决议,表示愿意在“清迈倡议”下,加强多边金融合作,并探讨了建设亚洲本地货币主导的债券市场的问题。
“清迈倡议”:三国角力注资比例
2009年3月1日,东盟第14届峰会宣布,东盟和中日韩3国将把“清迈倡议”框架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规模由800亿美元增加至1200亿美元,同时计划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分配资金的使用。按照当时的约定,资金池总额的80%由中日韩三国承担,剩下20%由其他东盟10国分担。
东盟内部在注资问题上没有多大的争议。4月9日,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东盟研究中心主任,在1998年到1999年间担任东盟秘书长的Rodolfo Severino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没有意外,这20%(东盟的注资份额)将由东盟10国平均分担。”
但自3月以来,中日韩3国在清迈资金池的注资比例上纷争不断。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蔡旭告诉本报记者,中日韩曾就3方出资比例问题提出了3种不同标准。
日本的意见是,遵照各国GDP总额的多少来决定注资比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7年日本的GDP是43767亿美元,中国的GDP有32801亿美元,而韩国GDP仅为9698亿美元。
韩国希望3国均分注资金额,以期实现公平。韩国也是最积极促成资金池扩容协议的国家。早在去年10月底的亚欧会议上,韩国总统李明博就表示,希望能于2009年中期对清迈资金池进行注资。
而坐拥约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则希望独自出资一半以上。
“清迈协议想要解决的是,金融危机下,东亚、东南亚各国短期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虹对本报记者表示,清迈资金池迟迟未能注资已经迫使各国通过双边货币互换的方式,来解决短期融资问题。
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别签署了规模为1800亿、1100亿和8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在2009年4月8日东盟峰会前的吹风会上,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表示,在货币互换方面,中国对东盟其他国家也持开放态度。如果东盟国家有这方面的需要,中国愿积极进行探讨。
区域金融合作尚不具制度性保障
在本次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亚洲债券市场协议》(ABMI)也被再次提及。陈虹向本报记者表示:“亚洲债权市场提议的核心是,利用亚洲的储蓄作为投资手段”,因此,推动当地货币主导的债券市场,将在宏观层面缓解亚洲过度储蓄的现状。
不过,这一金融合作机制的发展尚缺乏制度性保障。
“没有离岸的市场、没有区域的可兑换国际货币、没有统一结算体系、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没有亚洲评级机构,这些基础条件的缺乏是这一金融合作机制难以继续推进的原因。” 陈虹这样对本报记者表示。
信心也是制约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亚洲金融合作的前提在于,我们自己对亚洲经济的信心”,前东盟秘书长Severino评论说,“但现在很多亚洲国家更倾向于购买美国债券。”
此外,亚洲统一货币,或者说“亚元”同样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之一。然而被称作“亚元之父”的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在3月22日回答本报提问时提到,“亚洲的共同货币,或是亚洲单一货币,只能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就目前而言,我们要进行更加务实的货币的合作。”
“其实我们倒是可以考虑建立某种形式的亚洲货币单位,它不是一种真的货币,而是一揽子指标体系,用以检测货币走势。这样一个国家就能够知道自己的货币在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变化。”黑田说,更重要的是,这些指标的出现能够协助亚洲各国进行更好的、更灵活的汇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