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12日电 题:沪港竞争之中求共赢——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演“双城记”
新华社记者 郭鑫 许晓青 姚玉洁
“香港与上海是一对兄弟,不分长幼!”香港特别行政区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陈子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反复提及这一观点。
香港已是闻名遐迩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根据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到2020年也要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此前的4月8日,上海又与广东省内4个城市一起,被确定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首批试点城市。
香港与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版图中,各自将扮演什么角色?谁又将率先成为人民币金融中心?
“香港与上海,不是"你好、我就不好"这种非此即彼的关系。”已派驻上海2年多的陈子敬主任认为,双城之间肯定有竞争,但更多
的是相互取长补短。
他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发展迅速的经济体,不可能永远只有一个金融中心。香港与上海所服务的腹地不同、网络不同,即使内地货币兑换自由度进一步放开,也未必立刻动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审视美国的经验就可以发现,一个超大经济体完全可以拥有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如芝加哥以期货交易著称,而纽约的华尔街以股票市场扬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上海和香港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既有竞争也有互补,上海将以人民币产品为主,人民币的定价、拆借、交易、结算中心设在上海是比较合适的;香港可能以美元、欧元为主,借助与纽约和伦敦等金融中心的互动,由外向内引进国外的金融资源。
“沪港之间有竞争、有交叉,更有互补。如果两者协调定位,对中国金融、经济发展有很大好处。”他说。
在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就沪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关系的提问,上海市市长韩正也给出了“互惠互利”“兄弟关系”的答案。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认为,香港具有人才和市场环境优势,自由度高而且运作规范,融资能力强,金融工具丰富;上海的主要优势则在于背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和其他具体产业,实体经济本身就对金融产生较大需求。要加快沪港金融业的相互协作,双方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分工,比如上海以现货产品为主,香港以衍生品为主。
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中心主任尤安山分析认为,回眸沪港双城的百年关系史,两者一直处于“互助”状态。20世纪上半叶,繁荣的远东大都市上海向香港输出过资金、人才;改革开放30年,上海的发展又与港商的力挺紧密关联;而今的上海和香港,更是一个以竞争求共赢的关系。
特别是近年来在CEPA框架下,沪港彼此都获益颇多,沪港最初就已谈定8大领域加强合作,“港口建设与管理领域”“金融服务领域”两大板块赫然列于其中。
“而今想来,当年所提的8大领域,其实已预见到金融与航运有望成为"双城"互动的交集。”尤安山称,时下CEPA的制度优势又将帮助香港以更便捷的方式捕捉到上海建设“两个中心”过程中的新商机和新增长点。
尤安山等专家进一步指出,香港的金融创新能力是这座城市的一笔巨大财富,如何捕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孕育的新商机,将考验香港金融人才的眼光和胆识,这其中包括如何增加契合双城特色的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准等。
陈子敬说:“香港是透明的,我们有很多经验,上海可以吸取;如果有教训,也值得上海借鉴。”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