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东北重建金融新生态
过去饱受贷款难的东北地区,经过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逐步甩掉高风险“帽子”,“资金洼地”效应初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扬 冯雷 孙英威
《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中了解到,今年以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仅针对辽宁省就提供贷款共1150亿元。
数据显示,2006-2008年,东北地区贷款增速逐年加快,分别达到11.4%、11.8%和18.2%。2008年,在全国经济出现下滑趋势的大背景下,东北三省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3549亿元,新增贷款额和贷款增速均创历史新高,而且贷款增速第一次超过了全国增速,也第一次超过地区GDP增速,为支持东北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前两个月,东北三省贷款增速依然可观,以辽宁为例,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3055.4亿元,同比增长20.8%。
回顾前几年东北三省的金融数据,可以梳理出“两多一高一少”。“一高”是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全国最高。2004年,辽宁、黑龙江、吉林金融资产质量列全国31个省区市最后三名,其中,黑龙江、吉林的不良贷款率比浙江、上海、北京高10倍以上。“两多”首先是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较多。据辽宁省银行同业协会调查,1999年到2003年3月末全省有8851户企业逃废银行贷款,金额高达356.3亿元。其次是政府对金融的行政干预较多,经常对金融机构进行“点贷”,甚至要求金融机构支持不符合贷款条件的高风险企业和项目。“一少”则是对金融债权的司法保护乏力,金融机构维权困难。2004年,东北三省银行维权案件胜诉率96.8%,但执结率只有44.3%,债权回收率仅33.3%。
盛松成说,由于金融生态环境差,东北地区付出了沉重代价。1999~2003年间,东北三省金融机构累计亏损近600亿元,有十多家金融机构先后爆发支付危机,绝大多数全国性银行都把东北列为限制投入的高风险地区。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显示:东北地区金融资产质量全国最低。
此后,营造绿色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成为东北三省政府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辽宁省政府制订一系列措施,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内容列入了“十一五”规划。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吉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了《“诚信龙江”建设工作方案》。沈阳、大连等许多城市和地区还成立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
东北三省各级政府综合运用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帮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并以补贴、资产置换等多种形式减轻地方金融机构历史包袱,促进金融机构改善资产质量。通过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免抵押担保费率、加强金融债权保护等多项措施,大力促进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改善,实实在在地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法院系统着力解决了金融机构胜诉案件“执行难”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经过连续3年跟踪调研后认为,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已得到明显改观,并逐步释放出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到2008年末,东北三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最高峰时期减少了30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30个百分点以上。许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降至5%以下,达到或接近全国水平。2006年-2008年,东北三省金融机构累计盈利675亿元,其中辽宁省金融机构连续三年盈利增幅都超过30%。
良性的银、政、企关系逐步形成了。地方政府管理金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对金融的直接行政干预明显减少,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许多地方政府还采取了贷款贴息等手段,对金融机构提供正向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企业也越来越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注重与银行的长期合作关系,逃废银行债的行为基本得到遏制。
东北地区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力提升,“资金洼地”效应正初步显现。目前,已有25家外资银行进驻辽宁,总数在全国排名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东。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近三年贷款余额翻了一番,建设银行对辽宁“十一五”期间的首批授信额度就达到1000亿元,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总行近期也先后与辽宁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三年增速保持在4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沈阳市利用外资总量和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金融生态环境就如同自然环境一样,破坏容易恢复难,绝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悉心呵护,常抓不懈。”盛松成建议,东北三省政府应继续加强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帮助金融机构解决不良资产处置、清收不良贷款等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重视民间金融出现的新苗头、新问题,从源头搞活多层次金融服务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