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草根金融:开闸更要养活
小额贷款公司运行五个月来遭遇的杠杆率过低、融资成本和税率偏高、发展前景不明等问题,亟待政策继续助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姚玉洁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从金融监管部门了解到,从去年11月中旬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以来,上海目前已有27家小额贷款公司获准设立,其中20家正式开业。
小额贷款公司“试水”
据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范永进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开业的20家小额贷款公司合计放贷已达7.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有效地满足了中小企业、“三农”的资金需求,填补了以往城市金融的盲点,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及时为郊县、农村输血。
上海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坚持“雪中送炭”,单笔贷款基本在50万元以下。服务对象以“三农”和小企业为主,针对农村种植、养殖户贷款85笔,金额3600万元;发放小企业贷款5.93亿元,既有科技型企业,也有加工型、服务型、商贸型企业。
小额贷款公司改变了以往金融体系成为“农村资金抽水机”的局面。以上海崇明县为例,相关部门统计显示,当地的存贷比只有35%,意味着崇明的资金大部分像抽水机一样被抽走了,而没有用于当地的建设。
依据各区县的不同特点,上海小额贷款公司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因地制宜的模式,包括依托股东、依托银行、依托区域及依托政府模式。以闵行九星小额贷款公司为例,主要发起人九星控股(集团)下属九星市场有经营商户6500多家,占全区商业企业总数的1/4,这些商户不仅有强烈的贷款需求,长期经营也使其有了稳定的信用依据。据“九星小贷”总经理黄忠水向本刊记者介绍,公司两个多月来已发放贷款4200多万元,最主要的担保方式就是股东担保。
范永进说,“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进一步丰富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和外延,是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基层政府学金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到管理者,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他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以往的注重目光向上(中央)、向外(外资)、向大(机构),转为同时兼顾向下、向内、向小,有效激活了民间金融资源,帮助区县和农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当前形势下求得发展。”
“二等公民”困惑
不过,具体调研中,本刊记者感受到,尽管小额贷款公司把“草根金融”合法化,为“三农”和中小企业雪中送炭,受到各界好评,但现有规定令小贷公司遭遇“身份困惑”,其生存和盈利空间受挤压,令经营者如绳索缚颈,心存疑虑,必然制约小贷公司进一步发展规范。
首先,“非金融机构”身份令其承担较高税负,企业觉得无利可图。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从性质上不属于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工商企业来纳税。这就是说,小额贷款公司要负担5.56%的营业税及附加,25%的企业所得税。
松江龙欣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陈欣欣算了一笔账,如果公司5600万元注册资本能贷足,按照平均15%的利率,全年利息收入为840万元,去掉营业税46.7万元,房租、工资支出200万元,剩余利润不足600万元,再减去148.3万元的企业所得税,税后利润445万元,股东投资收益率仅为7.9%,分红不足1分,积极性大打折扣。
其次,小贷公司杠杆率过低而融资成本较高,也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按照当前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向2家以下金融机构融入不超过注册资本50%的资金,一些小贷公司觉得0.5倍的杠杆率偏低,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目前,上海已开业的小贷公司中包括松江龙欣、青浦明诚、金山民欣等放贷金额已超过注册资本,而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仍然非常旺盛。
此外,由于不属于金融机构,小贷公司融资不能享受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而只能依照企业贷款利率,加上银行贷款对抵押、担保要求很高,小贷公司融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均偏高。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