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正悄然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也促动着一种新型民主政治——网络问政的兴起。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纷纷开始主动借助网络问政于民。有关官员与网民交流的相关报道扑面而来,它传递着一个信息,昭示着一种趋势:“网络问政”时代已经是无可阻挡地到来了。
有人把2008年称为网络问政元年,而2009年两会的召开,更是欣起了新一轮的网络问政热潮。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改头换面,搭建网络民意平台,全力打造新的门户。广东、江西、上海等地纷纷展开网络问政的试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网络问政”就像一场春雨,惠及全民,福泽众生,在各方面影响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再看看基层地方政府,类似于“网络问政”的形式其实很早就开始了。比如政府门户网站通过公开领导信箱、议案提案、热点讨论、嘉宾访谈、发展论坛、民意调查等栏目,就构建了一个政民互动的平台。这一平台也已经成为地方党委政府了解民情、吸纳民意的重要窗口。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刚刚“触网”,还远远不够。网络是最便捷的了解民情、民意的手段,地方政府非常有必要搭建全新的网络民意互动平台,鼓励民众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利用技术手段方便民众向政府问责,将网络问政进行到底,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共谋崛起”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网络问政”也应具有“科学发展观”,而不是乱来,更要“不折腾,干成事”。
首先,“网络问政”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政府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百姓心声,切实为民众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同时汇集民智,让政府决策更加能体现公共性,增加透明性。“网络问政”要体现政府“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施政理念。“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必须能真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体现党委政府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勇于担当、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作风。
其次,“网络问政”是一项一把手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权益部门。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政府部门的官僚体制必然提出新的挑战,“官腔”和“踢皮球”现象随时有可能暴露。因此,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党政领导与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其中,建立一个现实与虚拟有机对接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问政链条。
最后,“网络问政”要常态化和制度化。如何让网络问政具有持续的、长久的生命力?应该把网络问政纳入到政府日常工作制度中去,纳入到政府的督察管理事项中去,纳入到人大政协的监督建议体系中去,这样才能够形成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促使地方政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上网的官员能认真对待来自网络的民意,并最终通过有效的执政程序,转化成一种行动,一种决策,使民众反映的问题、贡献的智慧能够被运用到工作的实践当中,那将是网民最大的幸福!也必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正是网络民意的生命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