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桂兰向记者展示服安眠药后的摔伤,身后,是她搜集的多年来有关自己的剪报。 |
□记者 温中豪 见习记者 魏浩 文图
从公益心理热线主持人,到帮扶弱势群体的“童妈妈”,再到官方表彰的“河南优秀母亲”,在媒体的屡屡报道中,童桂兰是一个热心肠的公益名人。
可就在一个多月前,曾以劝解别人摆脱身心困境而知名的童桂兰服药自杀,后被送至医院抢救脱险。
有知情者言之凿凿,称童桂兰曾以自身新闻知名度作无形资产“入股”办公司,多年来欠下大量债务至今未还,借债者对此颇有怨言却无可奈何。也有人认为,童桂兰做好事未得好报,此事是社会的悲哀。当然,还有人称其自杀是作秀,因为童桂兰很善于跟媒体打交道。
一时之间,曾被无数光环围绕着的童桂兰在公众眼中犹如一团迷雾。她的自杀和从事公益事业的经历究竟有何关系?在自家生活尚不富足的情况下投身公益,童桂兰之举是大爱使然还是别有所图?而其最终选择自杀,情境何以至此,有何难言之隐?记者近日对此展开调查。
“好人童桂兰”
童桂兰是在服安眠药的第二天,3月10日出的院。
4月10日,担心在自己当门卫的地方接受采访易受干扰,童桂兰把谈话地点改为郑州市金水河边她丈夫工作时的临时休息房内。这是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小屋,陈设有些凌乱,灯光照射下,身材不高的童桂兰脸上经过明显修饰的黑眉很醒目,人也显得有些憔悴,和2006年获得河南优秀母亲时身披绶带红花站在主席台旁、面带微笑的照片相比,判若两人。
但童桂兰说话口齿伶俐,思路清晰,很善解人意。“报道过我新闻的报纸都放着,前几天一个记者采访时拿走了。”坐在床边,已55岁的童桂兰向记者说起了被媒体报道过多次的往事。
童桂兰是河南淇县西岗乡大车村农民,高中毕业后曾在学校教过几年学。上世纪80年代初,她到淇县县城一家工厂当业务员,并被派到郑州开展业务,而丈夫和孩子都在农村老家,直到四五年前,才从老家来郑州和她一起生活。
那段时间,爱听收音机的童桂兰发现,情感热线很受欢迎却很难打通,就萌发了开一条情感热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心理服务的想法。1996年8月,童桂兰取名为“知音之家”的免费咨询热线开通。
童桂兰全身心地忙于这个热线,为此,她放弃了业务员的工作,而在郑州的生活费用,大都靠老家的丈夫卖粮食提供。
尽管生活很困窘,热线的成效却开始显现。1998年,知音热线转向为孤儿寻找代理爸妈。当时曾有媒体报道,知音之家挽救了近百个即将破碎的家庭。
尽管知音热线由于缺少经费,“媒体关注时就热一阵,没记者采访就停了”,但童桂兰就此成为媒体时不时关注的新闻人物。这名曾经默默无闻的普通农妇,开始不断在河南乃至全国的媒体上露面。
1999年6月,童桂兰患宫颈癌的消息被报道,河南两家医院争抢着为其提供免费治疗,有媒体曾以《河南两家医院争抢一个绝症患者》为题对此进行报道。
出院后,童桂兰依然从事公益活动,她在2001年开办了关爱人生网,并邀请心理专家不定时为网友解答心理问题。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媒体上就会有童桂兰的名字出现。常见的“模式”是:她有了搞某种公益活动的想法,但因财力等原因无法实现后诉诸媒体,通过媒体实现心愿。
2006年,童桂兰的公益形象达到顶峰,她被河南省妇联授予“河南优秀母亲”,媒体也称其为“知音大姐”“童妈妈”……
但在最近几年,童桂兰时常求助媒体,除了对媒体上刊登的公益活动发表看法或要求参与外,还想借助媒体对她个人的困窘生活进行帮助。
2007年8月1日,代先生拨打本报热线说,童桂兰还想重做爱心热线,但是没有电脑,想通过本报寻找一个爱心单位,帮助她开通爱心热线;2008年,童桂兰拨打本报新闻热线,说儿媳妇即将临盆,但家里却凑不齐接生费,希望好心人帮她。
欠债10万无力偿还
从2000年开始,在郑州一家物业公司任负责人的岳女士,开始多次借钱给童桂兰。
岳女士说,2000年,她在听收音机时知道童桂兰经常帮助孤困儿童的事,因为岳女士当时也抚养了一名孤儿,就给童桂兰打电话表示敬意。半个月后,童桂兰给岳女士打电话,说急需500元钱,让她救急。岳女士给童桂兰送去钱,童给她打了一张借条。
2001年中秋节,童桂兰又打电话给岳女士,说交房租没钱,家里很穷,连吃月饼的钱都没有。岳女士又借给她200元钱,还捎去了一盒月饼。
“童桂兰借我钱都打有借条,虽然没及时归还,但从没故意回避,总是三天两头打电话说暂时没钱,让我体谅她。”岳女士说。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