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4月19日电(记者刘翔霄)“感谢政府,感谢社区干部。”这是72岁的太原市海边街社区居民高粉的老人受访时念叨最多的一句话。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老人申请了低保救助。从两年前开始,每月她可以按时领取到284元的低保金。
海边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林林告诉记者,在海边街社区,像高粉的一样的经济困难户共有60户。这些生活困难户不仅能够享受到电视收费、煤暖气、学杂费、垃圾处理费等政策减免优惠,每月还可以按标准领取到数额不等的救助金。
海边街社区生活困难户所得到的救助,是近年来山西省为城乡生活困难居民设立救助制度的一个缩影——能源经济持续向热,山西各级财政困难有所缓解,作为资源型经济传统工业省份,怎样设计社会公平的保障机制,怎样解决好关系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
在思考和探索中,山西省委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当前最基本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努力扩大公共财政,加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这样的思路下,从2005年起,山西开始尝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百万困难群众的“综合救助体系”。
“综合救助是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把过去的单项救助转变为综合性救助。”山西省民政厅厅长马景龙告诉记者。
据介绍,山西省实施的综合性救助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互助、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城乡教育救助、再就业救助、法律援助、廉租住房等12项制度。
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经过四年来的不断完善运行,山西目前已成为全国较早健全“综合救助体系”的省份之一。“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山西省政府和社会将合力帮助困难群体渡过难关,在全省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马景龙说。
在着力于提高救助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效应之时,山西省政府又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据民政部门统计,近年来山西下拨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均比上年大幅度增长。其中,2008年救助资金数额比上年同期增长49.47%。
以太原市为例,自1997年以来的十多年间,山西省会太原市的低保标准已历经了6次调整,城市居民低保金已由最初的每月120元增至230元。
“在把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的同时,要将救助知情、监督和决策权进一步交给群众。”据太原市民政局低保中心负责人介绍,包括太原在内,目前山西一些地市正在推行低保听证、分类施保、三级审批、张榜公示、一事一查以及对低保对象中的特殊人群加大救助比例等制度。
“社会和谐网”的辐射人群还在不断扩大。记者从山西省民政厅了解到,按照规划,今后五年山西省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的综合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