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绩
并不是每个人
都能淘到黄金
加利福尼亚州在1849年出现淘金潮,估计当年有30万探险者从陆路或者海路到加利福尼亚州碰运气。
“美国淘金者协会”负责人鲁道夫也表示,会员数目短期内增加了两倍。
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淘金,也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找到了黄金。当地的勘探者俱乐部表示,“淘金者在增加”,找到足够大黄金的人当然也不会透露哪里更容易找到质地好、大颗粒、好出手的黄金。
“当黄金价格涨到600美元1盎司时,人们就开始蜂拥而至。”一家勘探者俱乐部的副总裁迈克·比切尔表示,“经济不景气,导致许多人失业在家,他们现在当然就有时间去干这些了。”
也有人告诫,即使能够找到黄金,但找到的黄金还抵不上投资设备的钱。汤姆·加西亚说:“除了花销多以外,淘金者还要忍受日晒之苦,想靠淘金赚钱,需要三思而后行。”
74岁的淘金老手哈特表示:“从理论上说,一个好的淘金者一天有机会挣到数百美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淘到黄金。”
影响
黄金价格高走
淘金“传染”全球
失业人数增多,人们无所事事是淘金热重现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黄金的升值。
圣盖博河沿岸停靠着许多露营车和卡车,这意味着淘金者很多都是结伴而来或者是全家出动。“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每个人的遭遇都是相同的,所做的事情也一样。”淘金者米拉斯说。
“很多人特意去淘金,所以这次淘金也可以称为一场运动。”马克·斯普林格表示,他是美国土地管理局一名地理学家。目前,在美国市场,黄金的交易价为900美元1盎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很多金矿都由大型矿业公司开采,他们拥有采矿权。官方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政府每两年大概颁发3000个采矿权。专家说,“有采矿权只是保护你在固定的区域有权进行开采,但对于个体来说,申请开采权并没有必要。”
淘金的远不止美国人。这次“淘金潮”也在全球盛行。而促使这次“淘金潮”的就是金融危机。
与美国相隔不远的南美大国巴西也难逃金融危机,工人失业,农民收入减少。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居民加入了“淘金”队伍,大约有30万人。
此外,在印度尼西亚也掀起了淘金热。由于在距扎朗市30公里的山脉中发现富金矿成分,人们争先恐后地前往淘金。
本报特约撰稿 里微
淘金潮“副产品”
牛仔裤
第一批踏上美国大陆的移民一穷二白,不得不拼命工作。重体力劳动使衣服极易磨损,特别是在1849年矿工们一窝蜂涌进加利福尼亚州,形成了著名的淘金潮时期。由于衣料非常容易破损,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耐穿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一些工厂用热那亚的帆布生产工作裤时,就将那种帆布叫做genoese,意思就是“热那亚的”。后来干脆把用那种帆布制成的裤子叫做genoese,后来演变成“jeans”(牛仔裤)。坚实、耐用的牛仔裤应运而生。
《淘金记》
《淘金记》是卓别林电影的集大成之作,是不朽的经典。影片讲述流浪汉查理淘金的遭遇。《淘金记》是卓别林本人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卖水理论”
19世纪中叶,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抱着发财的心理,随着淘金的人流涌入加利福尼亚州。山谷里水源奇缺,寻找金矿的人最痛苦的就是没有水喝。亚默尔认真思考一番,觉得在这里也许卖水比挖金更能赚钱。于是他放弃了找矿,把手头的铁锨掉了个方向,由挖掘黄金变为挖掘水渠,他终于找到了清凉可口的水。他把水装在桶里、壶里,卖给淘金者。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亚默尔卖水赚了不少钱,成了一个富翁。他的这种做法被后人推崇,形成“卖水理论”。
链接
美国“西进运动”
19世纪初,美国移民萨特在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附近发现了金矿,一批批冒险家纷纷向太平洋西岸挺进,人们放下手边的工作涌向西部,试图实现通过淘金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引发新一拨移民潮。淘金潮是美国西进运动的产物,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美国18世纪至19世纪的经济开发、农业扩张、交通变革、工商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