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大学生建议与灾后“软重建”
有才出才,有智出智。汶川大地震后,人民大学7位学子,历时15天完成了一份4万字的“震后恢复建议”,受到国务院重视。很快,国务院应急办请他们到中南海会谈。(6月30日《京华时报》)
这是研究性的报告,与一般的社会调查不一样。
许多地震多发国家,有着很多宝贵的抗震救灾、预防预后的经验。通信的重要性在救灾时不言而喻,比如日本作为多地震国家,今年初就用卫星把“超宽带”架上了天——就是把“超高速互联网卫星”送上了天。他们计划到2010年在国境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事,无论何人”都能自由交换信息;经由卫星的通信网络代替地面瘫痪的设施,可将不断更新的灾情及时传送到对策总部。这是日本重视“信息交换”的建设。
在我看来,灾后重建可分为“硬重建”和“软重建”两大领域。“硬重建”是关乎基础设施等硬件的重建,而“软重建”是指文化重建、科技重建、教育重建、信息重建、心理重建、制度重建等等一样,这些都属于“软实力”的建设。
这些日子来,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对受灾民众特别是孩子进行“心理干预”,这样的“心理重建”被高度重视是很好的事情,7名学子也建议长期进行“心理干预”。总体来说,在“软重建”方面,我们现在还研究得不多、重视得不够。
举例来说,在科学知识方面,仅在防灾和救援领域我们就还很欠缺,很多需要重建新建。科学知识的普及作为“软重建”内容,可通过书籍、手册、课堂教育、公众演练等等方式来实现。美国救援队长有个著名的“三角理论”——躲避在狭小空间如卫生间的三角处,是地震来临时最安全的避灾方法,因为他参加大量救援行动,看到生存概率最大的就是躲在三角处的人们。这知识需要通过“软重建”而“众所周知”。
还记得那位身背3块水泥板的陈坚吗?这位坚强的小伙子,被救出来后不久就去世了,殊为可惜。不是他“一口气松了”而失去生命,而是他得了“挤压综合征”。挤压综合征很可怕,因为被严重挤压的肌肉产生大量的肌红蛋白和血钾,可引起心肺与肾脏衰竭;当肢体压在重物下时,像是上了一条止血带,而重物移开后,就像止血带突然解除,肌红蛋白和血钾就会很快地漫延到全身,造成急性肾衰和心脏骤停——这就是救出来后很快死亡的主因。对于施救者来说,毅力信念能创造救援的奇迹;但对于被救者来说,只有科学才能创造奇迹。科学普及,没有“软重建”显然不行。
看得见的房子建结实了,看不见的人文也要建得更结实。“软重建”事情巨多,我们需要把更大的力量用于“软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