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证券界死刑第一人”还是没躲过死刑终审判决。昨日上午,还是在上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庭的那个审判室内,杨彦明面带微笑,平静地听取审判长念完整个判决书内容。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现有证据能够认定杨彦明具有非法将公款据为己有的故意和行为,虽然其拒不交代赃款去向,但不影响对其行为的认定,对杨本人及其辩护人所提部分钱款用于行贿一节,杨彦明对行贿事实拒不交代,且未有证据予以证明,故对此意见不予采纳。于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杨作出了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刑事判决,同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前银河证券营业部总经理杨彦明是证券界首个因经济犯罪被判死刑的人,有“证券界死刑第一人”之称。虽然经历多次审判,但杨本人一直铁嘴钢牙,拒不交代其贪污的6000万元巨款的下落。
今年3月25日,杨彦明接受了他自2005年以来的第四次庭审,他突然爆出自己贪污的部分款项已用来行贿,但是拒绝透露受贿者身份。
“证券界死刑第一人”守口如瓶被判死刑
6500万赃款去向成谜
核心提示
昨天上午,“证券界死刑第一人”还是没躲过死刑终审判决。此前,杨彦明虽然经历多次审判,但一直拒不交代6500万巨款的下落。但在二审时杨突然称部分钱款用于行贿,却拒不继续交代具体去向,杨彦明放弃了检举受贿人的“自救”机会。
究竟是什么让杨铁嘴钢牙?他有什么难言之隐呢?尽管终审已维持原判决,但这些疑团仍在困扰着杨彦明案。
终 审
维持死刑判决
昨天上午,杨彦明平静地听完整个判决书内容,只是被带出法庭的那一刻,突然回头向旁听席上的亲属们望去,似乎有话要说。法院认为,根据现有证据能够认定杨彦明具有非法将公款据为己有的故意和行为,虽然其拒不交代赃款去向,但不影响对其行为的认定,对杨本人及其辩护人所提部分钱款用于行贿一节,杨彦明对行贿事实拒不交代,且未有证据予以证明,故对此意见不予采纳。于是法院作出了决定执行死刑的刑事判决,同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据知情人士称,主审本案的法官为了慎重起见,在该判决作出前,还专门到看守所会见了杨一面,问杨有没有可揭发的行为,但杨依然守口如瓶。
曾曝出“行贿说”
从2004年事发到今年3月25日上午的庭审,5年来,围绕“证券界死刑第一案”最核心的话题即为杨彦明所贪污巨款流向何处。此前,侦查机关并没有在杨彦明个人名下发现大额不明资产。几年来,从侦查人员到律师,都希望他能够坦白,争取立功。但无论是看守所里的讯问还是在法庭上,只要说起钱去哪了,他都立即沉默,或者声称记不清了。
但在3月25日的庭审上,当法官和检察官问到6500万元钱款的去向时,杨彦明首度承认部分资金用于行贿,称部分资金“作为费用给了相关部门和个人”。但接下来,具体给了哪些部门和个人,杨彦明又不再往下说了。其辩护人之一、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钱列阳问道,“一旦有相关人员出现受贿或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国家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后,你是否愿意配合指认”?杨彦明表示可以作为证人作证。
据了解,“证券界死刑第一案”可谓历尽波折,在经历了一审、二审后,又被发回重审。重审一审仍维持死刑判决。3月25日这次是重审二审,在此关乎生死时刻曝出的“行贿说”,杨彦明想救自己却又欲言又止,那他又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6500万元神秘失踪
2001年,杨彦明担任北京望京西园证券营业部总经理。2003年年底,杨彦明调任中国银河证券总公司参加期货筹备工作。在离职审计中,被查出了将近7000万元的亏损。杨彦明的作案手法异常简单,主要是指使员工使用营业部管理的身份证,开设了96个股票账户,共涉及资金2.19亿元。其来源为某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委托理财资金1.12亿元,营业部账外自营收益4200万元,银行转入资金6005万元。
1998年6月至2003年8月期间,杨彦明通过电话或当面告知的方式,指使原银河证券北京望京西园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助理、财务经理章蓉,从以上账户中为其提取现金。
为了确定涉案金额,重审时北京市检察院的检察官从营业部中搬回了264本账册,逐一核对了近10个月。此次重审二审认定杨涉贪6500万元。
评论:让时间来揭开“证券死刑第一案”的真相
让杨彦明“活”着,是一个明智的策略,因为对那些受贿的“大老虎”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只要杨彦明开口,只要他配合,或许会有不少的人将被法办。虽然有人认为,这种“拖延”战术可能是杨彦明的一种“策略”,只要自己不开口,或者“挤牙膏”式地“开口”,就可以“耗”下去,就可以让生命延续。但目前,让杨彦明“活”着,对深挖腐败犯罪、打击惩治腐败分子更为有利。
杨颜明罪该当诛,但即使依法惩处他,我们仍会面临两大问题:其一是将无法追缴那6000多万元的赃款,它们的秘密或将随着杨彦明进入坟墓;其二是由此会让那些山中“大老虎”,因为杨彦明“永远开不了口”而逃脱法律制裁…[详细]
更多关注:证监会人事变动背后或酝酿证券业监管风暴
杨彦明事件只是中国证劵行业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企业想获得上市资格都必须花费一大笔“上市费用”,这笔费用“大部分”花在北京了,其中当然有一部分花在北京的出租车和宾馆饭店了,但是,只要不是昧着良心说话,谁都知道其中的大部分用在什么地方了。
笔者希望,人事变动背后或许正在酝酿一场证券业监管风暴…[详细]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