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旬,广东某预备役高炮师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首长机关业务技能集训,机关在编预备役军官全部参训,中途无一人旷课。这是该师创新预备役官兵管理办法带来的可喜变化。
预任官兵管理难,是困扰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头疼事。
去年10月,这个预备役师某分队参加上级组织的实兵课目考核时,一名二炮手竟然不辞而别。临时换人后,由于炮手之间配合不畅,致使考核“砸了锅”。
这样的尴尬事并非个例。师党委为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预备役官兵管理难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组织行政关系尤其是晋职、晋级等管理权在地方,部队缺乏强有力的管控手段。
此外,少数预编单位领导认为参加军事训练会影响自身工作,因而对部队活动不够支持。那名临战缺阵的二炮手在某部服役时就是“四会”教练员,享有“神炮手”的美誉。但作为单位办公室副主任,他因临时有事而离去。事后,他无奈地解释说,自己临战缺阵也是身不由己。
一边是部队严明的纪律,一边是单位严厉的奖惩制度,接受军地双重领导的预备役官兵“夹”在其中,有时确实左右为难。调查显示,全师近40%的预编官兵有类似“难言之隐”。
可见,要破解预备役官兵管理难题,必须强化军地协作。去年底,这个师党委积极会同地方党委政府,制订下发了《预备役官兵管理实施(暂行)细则》,对预任官兵教育、训练、管理、奖罚等内容进行了规范。
管理细则
不乏创新之举,如:由预备役师团两级政治机关与地方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联合成立预备役官兵管理办公室,军地职能部门一起负责预备役官兵的调整选编、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等工作;将预备役官兵履职情况与所在单位主要领导政绩挂钩,实行一级管一级、逐级负责的军地领导共管机制;军地职能部门对预备役官兵参加军事训练、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等情况进行全程跟踪,适时向其所在单位通报,以此作为奖惩依据。
一系列责权分明的规定,有效解决了部队对预任官兵“管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