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打破垄断肯定是有利于市场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就业,有利于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是肯定的。
目前,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将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然而现实却是,在通讯服务领域,虽然经过几轮改革,民营企业仍然无法进入,掌控这一领域的仍是国有企业,通讯产品的价格百姓仍然不满意。
竹立家:“你到日本和韩国,他们的通讯就是完全放开的,单向收费早就实现了,话费都很便宜,出过国的人都很清楚,为什么政府不愿意改变这个局面,这是说实话这就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问题,也就是换句话说,立场问题,如果我们站在消费者,站在公众立场,我们肯定要求他服务越好价格又便宜,服务好价格便宜这是我们欢迎的,站在另一个方面就是说,企业或者甚至是一些政府就来讲,就是这个利润越高这个就是越好,但是这种利润是一种垄断利润,垄断利润的形成是恰恰伤害了公众的利益,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是一个矛盾。”
竹立家告诉记者,之所以一些垄断企业的地位难以改变,是因为一些国有企业已经演变为特殊的利益群体,他们和公众之间不断的展开利益博弈。
竹立家:“什么样的利益博弈,首先是大型企业他的话语权,要比分散的老百姓的话语权要大的多,他们所提出的理由,他们所提出的观点,往往更容易在社会上表达出来,往往更容易让政府听到,会让决策者听到,而老百姓的利益他是分散的,他们的声音比较小,他们的就是话语权就是比较小,因此他们的声音往往就是很难传到上面去。”
竹立家告诉记者,法国国有企业税后利润的50%要上缴国家,瑞典、丹麦、韩国等国的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也达到了1/3甚至2/3。但在国内,2008年,国有企业的盈利在1万亿左右,上交5%到10%的红利后,将近9000亿的利润被国有企业的特定人群所享用,而理由就是支付改革成本等等名义。
竹立家:“这个利润从道理上讲是全国人民共享的,因此你怎么支付改革成本的9000亿是怎么用的,你应该给社会上一个交代,给群众一个交代,但事实上没有,没有也就无法监督,结果变成什么了,这个垄断企业变成了这个企业里的管理层和职工的一个企业。”
此外,竹立家还认为,经济危机后,垄断企业高管的巨额薪资收入,往往成为百姓质疑的话题,而质疑的焦点的就是垄断国企的成本控制和财富分配。
记者:“他这个高管层的薪资来看,他们对成本的控制严谨吗?”
竹立家:“很不严谨,就说是这个从他们的工资的角度来看,很不严谨,因为不严谨,所以引起社会很大反响,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的很大反弹,原因就在这,因为你那个工资是怎么出来的,为什么你是怎么成本核算出来,您能拿这么多工资,从工资来核算其他的成本,其他的成本也可能有很大的漏洞。”
采访中,竹立家也强调,改革开放30年来,不少国有企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不应该被人忘记。但是,这并不代表另外一些国企的做法就是合理的,因此,他也建议,政府应该重新审视各个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对于那些阻碍经济发展、而又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分拆和出售给民营企业,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竹立家:“任何一个政府,不论你国有企业这个在经济增长中间占的比例大也好,还是小也好,但是你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按照政府的意图尽量地为老百姓提供廉价的合适的普遍的这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果你达不到这个廉价的目的,那么国有企业的意义就不大。”
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央企业在保持经济增长中的强大动力固然无法忽视,但另一方面,不少经济学家也认为,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创造了大多数就业岗位,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中国经济在抓大的同时,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命运也应该给予同等的关注。
这是2008年9月,记者在江苏省江阴市采访拍摄的资料画面。这家印染厂在过去的8个年头里,每年都能够做到1亿元以上的产值,但没想到在2008年却猝然关张。
看门人:“原来准备马上生产,刚刚搞好人抓起来了,很快宣布倒闭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