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2009年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4月23日在北京揭幕。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次展会的规模相比去年有所缩小,不过,有着中国体育产业“晴雨表”之称的体博会,今年却在另一个方面展示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对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契机,积极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型。
体育赛事产业得到更多与国际接轨机会 记者在展会上看到,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一些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以及一些体育赛事管理公司在本届展会上打出了“在中国举办优秀赛事”的牌子。一名参加展会的体育赛事管理公司代表向记者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有一些体育商业赛事面临较大的运营困难,这些赛事希望能到中国举办。”这家赛事管理公司正在为其代理的国外赛事寻找国内的举办地和合作伙伴,展会第一天,就吸引了不少有合作意向的企业。
“金融危机使国外一些体育赛事有意降低身价来到中国举办,当然,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来中国的目的仍是"淘金",但中国观众和赛事管理者却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可以近距离接触世界一流的商业赛事。”国内某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公司负责人在本次体博会附设的中国体育产业论坛上表示。
据这名负责人介绍,今年夏天,意大利超级杯将在北京举行,这是该项赛事首次移师到意大利本土之外举办;另外,3支英超俱乐部还将在北京举行“英超亚洲杯”比赛,这也开创了英超俱乐部在海外比赛的新模式。
上述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赛事进入中国只是一个缩影,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体育产业研究员鲍明晓表示,得益于北京奥运会的后续效应和金融危机给国外商业化体育赛事的运营带来的困难,从今年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的商业化体育赛事进入中国。
几年前,鲍明晓在美国观看的一场职业冰球比赛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比赛开始前两个小时,体育馆内就已经热闹非凡,组织者在现场策划、组织了一系列表演以及与观众的互动活动,与其说这是一场两小时的冰球比赛,不如说是一场四五个小时的盛大晚会。这样的比赛,观众的兴致被调动得很高,也真正博得了观众的喜爱。”
除了赛事的组织水平高之外,在冰球比赛的赛场外,鲍明晓还看到了和比赛相关的繁荣的商业景象,餐饮、服装、纪念品、游艺娱乐等各类服务应有尽有,其规模之大也令鲍明晓感到惊讶。鲍明晓了解到,在国外体育赛事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体育赛事门票和配套服务收入的比例大约在1比2.3,由此可见,一项体育赛事的绝大多数收入来自商业服务。
“而在国内,即使是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足球、篮球,也不可能达到那样的组织水平,更不可能获得那么高的服务性收入。”鲍明晓说,“在这方面,中国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至少有20年。”
“中国体育赛事组织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与中国的体育体制有很大关系。”鲍明晓分析说,“多年以来,中国以全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发现人才、一致对外",而与娱乐这一体育赛事主旨相背离。”
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中国的体育赛事产业在娱乐性、观赏性、服务性上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
不过,越来越多的国外体育赛事进入中国,触发了中国相关部门和管理者在体育赛事的组织上开始考虑到观众需要和社会效应。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林表示:“那种一心只为运动员出成绩服务的赛事尽管在中国仍然存在,但很多赛事已经注意到提高娱乐水平和实现较高的上座率。从政府层面来说,举办一项体育赛事已经不得不从赛事的综合效应考虑,或者是让赛事进行市场化运作,而不再是由政府直接补贴,或者是政府进行一些补贴,但必须对赛事的社会功效进行考核。”
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市政府对足球、篮球、排球等三大球项目进行了高额补贴,但同时对三大球职业俱乐部的发展规划提出要求,三大球项目不仅要在竞技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上发挥作用。
上海市政府在承办F1大奖赛6年后,对是否继续承办这项赛事进行了专门评估。举办一项体育赛事能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已渐渐成为政府必须考虑的要素。
可以看到,让体育赛事与娱乐大众相结合、发挥社会效应,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一项体育赛事追求的目标,但目前,中国的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水平仍十分落后。
鲍明晓表示:“全运会、城运会、省运会、市运会,足球联赛、篮球联赛、排球联赛……中国可能是全世界举办各类比赛最多的国家,然而,却没有哪一项体育赛事能够达到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赛事水平。现在,对于中国体育赛事产业来说,已经到了需要转型的时候。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体育赛事产业提供了一个转型的契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对举办体育赛事感兴趣的社会力量,都对中国体育赛事产业升级有了迫切的需求。不过,对政府部门而言,为体育产业改革的配套政策尚显落后,政府部门还需加快推动中国体育赛事产业从"争光体育"向"生活方式体育"转变的速度。”
体育用品产业从重产量到重品牌 体育产业中除了赛事之外,很大一部分是体育用品。中国一向是世界体育用品生产大国,被称为是体育用品的“世界工厂”,但缺乏知名品牌却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软肋。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国外几大体育用品知名品牌的业绩带来较大影响,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也有了更多时间借机打造国际品牌形象。
记者在本次体博会上看到,几家国内体育用品企业不惜重金租用了展会内位置最好、面积最大的展区,突出企业的品牌形象成为国内几家规模较大体育用品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据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近几年的统计,在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用品领域,尽管中国的产量占到世界的65%左右,但自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很低,即使是在国内市场,几大国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在50%以上。这些产品基本都是中国的代工厂生产,利润却被国际品牌拿去了绝大部分。
不过,据国内某体育用品企业负责人介绍,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几大国际品牌采取了较为明显的开源节流政策,广告投放、签约明星运动员等市场营销行为出现回落,这为国内企业打造品牌形象提供了机会。
一些国内体育用品企业签下了此前并不容易实现合作的大牌国际体育明星,另一些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则通过为综合性运动会赞助的方式打造国际品牌形象。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金融危机不仅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从“生产商”到“品牌商”的转变提供了机会,更是一次避免遭受大规模行业洗牌的避风港。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靳英华表示,从国际产业调整的发展历史看,某一行业的产能大国只能维持一个不长的过程,随后,因为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产能大国”的角色肯定将被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取代,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那些品牌价值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势必将在产业的国际转移中遭遇惨痛的失败。
根据近些年国际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变化,中国作为体育用品“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开始受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挑战,这意味着体育用品行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对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的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来说,绝大多数企业将很快体会到行业洗牌带来的痛苦。
靳英华认为,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如果不通过技术创新,培育自有品牌并实现自有品牌的升级,很多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将很快品尝到产能优势丧失后的苦涩。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创造了更充分的转型时间,而在本次体博会现场,记者也了解到,很多国内体育用品企业的确也意识到,品牌升级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不过,也正是因为金融危机爆发,很多此前并未进入中国市场的体育用品厂商也开始把目标瞄向了中国。据本次体博会组委会介绍,在展会总体规模缩减的情况下,国际厂商参加本次体博会的数量却呈增长趋势。显然,国际体育用品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抢滩中国,这也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在获得更多时间塑造自我品牌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行业竞争挑战。
本报北京4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