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四川人·奉献
核心提示
“5.12”特大地震使映秀水电总厂下辖的映秀湾、渔子溪、耿达3座水电站遭到严重损毁。武警水电部队11支队的官兵们奋勇抢修电站,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副支队长王淑建曾被飞石砸伤头部,在映秀湾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即将发电之时,他对记者讲述了水电官兵们艰苦卓绝的抢险经历,骄傲地说:“因为我们是一支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
”
本报记者 邹渠 董世梅
汶川大地震后,负责映秀湾电站重建工程的是武警水电3总队11支队。
去年12月19日,映秀湾电站的第一台机组恢复发电。今年3月8日,第二台机组恢复发电。进入4月以来,映秀湾电站恢复重建进入最后攻坚,“5.12”抗震救灾周年前夕电站第三台机组也将发电。
30多年前,这支部队建起了映秀电站;30多年后,这支部队又投入了电站震后重建。对11支队副支队长、工程项目负责人王淑建来说,这一年,经历了永生难忘的事情。
“我感到有股巨大力量”
进入4月以来,离映秀湾电站震后最后一台机组发电时间越来越近。到了给雇请的几十位民工发工资的时候了,由于周转原因,部分资金未及时到位。怎么办?一番思索,王淑建拿出自己储蓄卡上的几万元钱,给民工们准时发了工资。“工程进入关键时期,绝不能在这时闪火。这一年看得太多,垫支点钱不算什么。”4月20日上午,王淑建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2008年5月12日下午4点,大地震后仅一个多小时,时任副参谋长的王淑建就率领100多水电官兵在支队总部集结待命。当晚8点,带着6台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车等大型机械的11支队官兵,赶到了什邡市蓥华镇,成为到达这个灾区的第一支部队。
连续3天3夜,冷雨和黑暗中,余震不断,官兵们以一种疯狂的劲头搜寻可能幸存的生命。他们从蓥华中学的废墟下救出了26个人,整个11支队救出的幸存者达125人。
第三天,从学校废墟的东西两头又各自发现了生命迹象。王淑建和战士们拼命挖掘,无奈两条年轻的生命被埋在废墟的最深处,最终没能成功。“至今,想起此事都很内疚”,4月15日,王淑建对记者回忆起此事时还在叹气。
很短时间,空降兵赶来了,济南铁军赶来了,大批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赶来了,灾区处处是令王淑建难忘的镜头:一位来自湖南的残疾青年拖着断腿参加搜救,随身没带任何东西。饿了也不吭声,就在废墟里捡些食品吃……
“我始终感到身边有股巨大的力量,它支撑和鼓舞着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所有人!”王淑建说。
“干掉”危险的堰塞湖
2008年12月12日,在映秀湾电站第一台机组即将发电前夕,11支队的官兵们又向被地震损坏得最为严重的渔子溪电站进发。
电站部分工程被山体淹埋,飞石不时往下掉,在那里甚至于找不到一个开阔地搭建帐篷。吹气成冰,劳累了一天的官兵们最大的愿望是能睡个好觉。很多次半夜时分,寒风掀翻了帐篷,王淑建和战士们起来满地追着按帐篷……在他们的记忆里,渔子溪工地是那样寒冷,青川县石板沟堰塞湖的日子又是那么酷热。
2008年7月8日晚,沉闷的爆炸声在青川县石板沟堰塞湖上响起。25吨炸药的猛烈爆炸中,威胁下游3个乡镇16万群众的堰塞湖失去了它的狰狞。现场指挥王淑建终于松了口气,这是王淑建他们亲自“干掉”的第七座堰塞湖。
2008年5月17日,在蓥华中学救援的武警水电11支队官兵得到命令,立即抢通什邡红白镇和马峡口的公路。只用8天时间,这条公路就被水电官兵们抢通。施工期间,王淑建头部被石头砸破负伤,至今头部都还有条近4厘米长的伤疤。
“5.12”特大地震在四川形成了100多座堰塞湖,仅什邡的石亭江上游,就出现6座大大小小的堰塞湖。5月25日,部队来到石亭江上游100多万立方米崩塌的山体形成的红松电站堰塞湖旁。有着多年水电工程建设经验的水电官兵们决定,在坝顶炸开口子引流,利用水的冲刷能量形成导流渠,消除堰塞湖威胁。仅仅两天时间,红松电站堰塞湖就被“搞掂”。接着,先后有燕子岩、马槽滩上、马槽滩中、马槽滩下、木瓜坪堰塞湖又被水电官兵们一一排除危险。
还未来得及喘口气,一块“硬骨头”又在等待他们。
震后,青川县红光乡石板村马家梁的一面山轰然倒塌,1600多万立方米堆积体将峡内的青竹江截为两段,在上游形成1000多万立方米的高危级堰塞湖。
石板沟堰塞湖的排危,施工难度大。坝体顺河长160多米,大量碎石中夹着巨大的石块,许多地方连大型挖掘机都没法“啃动”。“只能实施爆破。由于担心左岸陡峭的山体垮塌,开始爆破时,我们一次使用四五吨炸药,但无济于事。后来发现左岸山体坚固,我们加大了用药量,从一次用药5吨、10吨,到20吨最后到30吨;从陆地爆破到水下爆破,多管齐下,终于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石板沟堰塞湖现场指挥王淑建说。
拼死抢修映秀湾电站
还未来得及喘口气,武警水电11支队的指战员们又奔赴重建映秀电厂的现场。尾水桥,是部队进场后打的第一场遭遇战。
映秀湾电站尾水桥,全长16米,是连接213国道的生命线,下面就是电站尾水出口。地震时,桥体被巨石砸断,塌方体将洞口淹埋。这座被损毁的桥既卡住了电站恢复生产的“脖子”,也卡住了213国道恢复通车的“咽喉”。
为打通都汶生命线,同时保住电站,相关部门要求10天内建好尾水桥,而正常工期要3个月。
担任映电总厂恢复生产工程项目部总指挥的王淑建在动员会上说:“我们没有想过难度有多大,只知道上级给我们争取了10天的时间。”
2008年8月16日,项目部接到了设计图纸后,紧急集合哨在项目部驻地吹响,遭遇战开始了。官兵们被分为两组,两班倒不间断施工。震后的映秀,到处是松动的滚石,非常危险。为了完成任务,王淑建和大家一样,在腰上拴了根绳子,一旦被塌方所埋,大家能迅速找到他的位置。
7天7夜,桥通了,路通了,电厂保住了。电厂职工欢呼雀跃,在厂房打出一条横幅:“映电总厂全体员工感谢英雄的武警水电部队!”
当兵就要讲奉献。入场之初,王淑建带领项目部全体官兵,大型机械挖到哪里就住在哪里。简易的帐篷围成一圈就是营地。时值七八月酷暑季节,帐篷像蒸笼一般,最高时气温达50多摄氏度。王淑建和大家一起,天天在炎炎烈日下暴晒,身上皮肤红得发紫,一层层掉皮。
中队长邓生荣,地震发生的第一刻就被派往前线,带着英雄的4中队,赴都江堰,到绵阳,上唐家山,至青川,到映秀,参加了数次抗震救灾的战役。远方的妻子正在临产期,孤独、无助层层压上心头,她给丈夫发了一条短信:“你只是个名义上的丈夫。”正在青川执行堰塞湖排危的邓生荣,只简单地回了一句“全天下的军嫂都一样”。
其余两座电站的恢复重建也正在紧张进行之中:2月10日,耿达电站尾水桥开始修建;3月3日,渔子溪电站围堰截流成功;3月16日,渔子溪电站导流洞清理完毕,成功提闸投入使用,为渔子溪电站的恢复工程打下了基础。
王淑建说,包括映秀湾、耿达和渔子溪3座电站在内的整个映电总厂恢复重建工程,原计划在2011年完成,但他们将把这个时间提前到2010年底。“因为我们是一支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