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行“产业”:末日黄昏?
武书连昨日发博文辩称,“咨询费”是正当收入,不会影响排名公正性。随着高校信息向公众开放,排行榜的商机将会如何?
韩朝
“也许因为某些人越来越明白:讨论社会是否需要大学排名和大学排名是否科学已经没有意义,而要推翻一个严谨的大学评价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直接把 ‘潜规则’、索要‘赞助费’等新闻抛出去似乎更有效。
由于《人民日报》昨天的一则报道,使这位“我国大学评价和排名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再次卷入舆论漩涡。
“咨询费”还是赞助费?
《人民日报》的报道称,成都理工大学曾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邀请武书连来校做讲座,随后两次给武书连方面汇款数万元。此后,该校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名次上升,从2004年的116名上升至2007年的92名,此后又逐渐下降至2009年的103名。至于“汇款”是否与“排名变化”有直接的关系,该报记者在文中并未用法律逻辑说明这种因果关系。
而武书连则在博文中辩称,“2004年和2006年,应成都理工大学的邀请,为了学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我为该校做了两次有偿诊断和咨询(不是个人收入,是法人收入)。在此基础上,为学校做了两场咨询报告。”
这在《人民日报》记者的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文中称:武书连确实曾两次来该校作报告,时间一次是2004年5月23日~25日,一次是2006年5月17日~19日,报告结束后,先后汇过几万元给武书连,支出项目为“咨询费”。
而对于自己研究多年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武书连认为是透明、刚性的。“在这样刚性的指标体系中,即使对某所大学进行过咨询,也不可能修改这所大学的名次,同样也不可能修改成都理工大学的名次,因为任何大学都可以通过重复来检验排名的可信度。”
这种辩护并没有为研究“大学排行”十多年的武书连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在武书连的博客留言中,痛斥者远大于同情者。毕竟,“大学排行潜规则一说”目前是属于“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范畴”难以评说。
“如果,参评者与评选者之间是合同关系的话,多个参评者对评选者有质疑,比如对评选者有‘恶意篡改’、‘合同欺诈’等疑问,可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事实成立的话,评选者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但依目前所言,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合同关系很难确定,高校是否愿意起诉等等都是问题。”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田坤律师昨日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咨询业务与排行榜发布能否“混业”,是值得商榷的。以上述成都理工大学支付几万元“咨询费”为例,这里是否存在对价关系,如果没有上述田坤所称的合同,颇难取证。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在安达信事件爆发后,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纷纷将自己的咨询业务分拆,以免两块业务相互“影响”,破坏审计业务的公信力。武书连在博文中的自辩,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武书连,何许人也?
无论是需要用“道德”评判还是“法律”解决,武书连都是核心人物。
此人的身份堪称扑朔迷离。
记者从各家媒体报道中搜到的武书连个人资料大体为:《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深圳天蓝数据公司董事长。
CBN记者昨天按照武书连公开的身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查询,却是一头雾水。
按照查询台给予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电话,CBN记者联系到了该研究院的办公室,当记者问及“武书连”此人时,一位女士称,该院无此人,并称并不知道所谓“中国大学排行榜”一事。
“有人在外用我们研究院的名称,我们也无法得知,也是接到询问和投诉,才知道有人冒用这个头衔。今天你是第二位打电话询问武的人了。”接电话的这位女士告诉CBN记者。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网站称,该院系由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87年6月2日正式批准成立的国家科研事业单位(但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网站上则称该院成立于1987年7月5日),“是我国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规模较大的新型科研机构,也是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同时称,该院于2006年5月15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定批准,重新登记注册为国家事业单位。
接听电话的女士还告诉CBN记者,目前研究院是中国电子商会的“孩子”,但研究院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电子商会对项目进行监督,项目的运作还是研究院自己做。“武书连非我们单位人士,他的所为与我们无关。”
至于“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这一机构,也是真假难辨。《法制早报》记者此前在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询问上述机构时,这位工作人员称:“这个机构名称是不对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以前是在全国各地有分院的,但 2000 年以后就都取缔了。而研究员却是遍布全国各地的。”
而CBN记者在查询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网时,意外发现了“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信息。该机构的企业注册号为4400001007839,法定代表人为玉屏山,但是该机构在2006年2月13日已经被吊销营业执照。
公开资料中显示,1993年6月,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第一个以目标评价、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大学排名发表。武书连将其命名为《中国大学评价——1991研究与发展》。武书连自称:“自1992年至2003年连续12年间,《中国大学评价》所需费用全部来自课题组成员其他方面的收入,为社会提供的是无偿服务。2003年以后大学评价走向经费自给。”
高校营销策略?
武书连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国高校排名热一路“辉煌”着走过来。
自1987年到2000年,中国共有13个单位发布了30个大学排行榜。2000年之后,发展速度更快。据不完全统计,20个左右的单位参与其中,当然排行榜版本很多也很细。而这种高潮则是随着大学扩招而兴起。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是否名校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这就产生一种强大的市场,公众对大学排行榜具有一定消费诉求市场。
“大学排名榜也是高校营销的一种方式。”田坤认为。
按照常理,大学排行榜的发布往往要有一定时差,其间需要大量时间用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但在2006年前后,发布的频率增加。而且,同一所学校在不同榜单中排名落差却很大,例如,在中国管理科学院版没有进入前100名的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在中国校友会版分列第66、67、74名。
而这种被称为“隐性”的“教育产业”曾引起了很多教育人士的抨击,一些“榜单的潜规则”也被媒体曝光,曾有学校为上榜单,给评选单位的赞助费用高达几十万。
“可能一个学校增加一个院士、增加一个博士点,排名就上去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侯先至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排名一会上去了,一会下来了,这是社会心态浮躁的一种表现,不过,随着人们的理性,现在很多高校也不在乎这种排名了。”
事实上,根据2008年生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今年4月1日,教育部拟定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而这个办法实施后,公众了解高校信息十分方便,而排行榜的“市场空间”有多大,似乎无需再问。
延伸:大学排行榜与高校评估何其相似
近日,知情人士透露,成都理工大学曾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给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武书连汇款数万元,此后,该校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名次上升,从2004年的116名上升至2007年的92名,此后又逐渐下降至2009年的103名。
给了经费,学校在大学排行榜的名次就直线上升,若是不继续给经费,则学校在排行榜的名次就逐渐下降,经费给付与否与学校在排行榜上的名次成正比,如是一幕被揭出,让一度名噪一时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蒙上了金钱左右名次的阴影。
再看看此前便引起公众广泛非议的高校评估,也同样充满了宴请、送礼、公关等诸多人为之痕,人们恐怕不能不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果说,在高校评估的过程中,评估小组的成员接受了有关高校的宴请与礼品之后,有意放低了评估的难度致使本该非常严肃的高校评估流于形式的话,那么在大学排行榜制作的过程中,公然向学校索要赞助费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变相收取有关单位的贿赂。
由高校评估腐败行为时有发生,大学排行榜接收赞助费成为潜规则一事,有关部门显然更该反思这样的问题:当腐败已经成为高校评估与大学排行榜的行业规则,那么高校评估与大学排行榜还有实际意义吗?
王毅 (沈阳 媒体从业者)(长江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