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5-06 04:41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青年创业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面对陌生复杂的社会大课堂,毫无经验的青年们胆怯地收住了脚步——从哪里干起?干什么?怎么干?
“五四”前夕,团省委联合本报召开座谈会,请社会各界人士为青年创业答疑解惑、谋划支招。
准备时间不能太仓促 半个月前,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与团省委签署协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大学生代表、山西财税专科学校邵华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很高兴,但真贷了我们却不敢花,不知道该怎么花。
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常明昌,是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始人,帮农民发展食用菌,带领弟子搞科研,为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做了大量工作。他用亲身经历忠告:初次创业,准备时间不妨长一些。准备什么呢?全面评估自己,是自用之才还是备用之才,如果没有创业能力,做打工皇帝也能做的很好。还有,就是潜心调查市场,寻找商机,分析自己把公司推向市场的可能性。
面对创业,青年人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没有足够的资本、行业经验、客户资源、技术创新、商业运作能力,与即将面对的竞争对手相比是否有明显的优势。简单地说,就是“血要热、头脑要冷静”。
适合的是最好的 太原市小店区待业青年李雅雪是个仅有初中文化的残疾人,她说:“和大学生不一样的是,我得养家,现在手里有点钱,但不知道干啥好,也不敢动。”
干啥好?这恐怕是所有创业者都会遇到的第一“拦路虎”。听听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百圆裤业”老总杨建新怎么说:创业应选择基础的、长远的项目,最好和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这样的产品有上千种,相对容易选择,能做的时间也长,我卖裤子和金虎便利做日常用品都是这样的选择。传统的服务行业、餐饮行业,可能蕴含更多的创业机会。
常明昌教授也同意这个看法,他说,刚开始创业不要一味追求原创、追求高新技术。高新技术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高管理、高产出。没有能力承担前几个“高”,就不会有最后一个“高”。
有人发言认为,很多大学生存在一个思想误区:卖肉、卖菜是创业,但这是没文化的人干的,不是我的创业方向。其实,工作没有贵贱之分,适合的是最好的。就拿卖肉来说,数年前,北大才子陆步轩因为“落魄”到在家乡长安街头卖猪肉,而成为新闻人物。而如今,另一个北大才子——广州的陈生,却因杀猪卖肉成为众人羡慕的创富榜样。
一样的北大才子,一样的街头卖肉,一个除去成本开支外盈利无几,一个卖肉成富翁,被称为广州“猪肉大王”。为什么?这里面就有个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所以,青年创业既不要盲目求奇、求高,也不要一股脑跟风。学农的,试着搞搞种养殖。学医的,学着开个小诊所。既可发挥学识优势,又能利用广泛的人脉资源。
同时专家提醒,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对于暂时没有能力创业的青年来说,进入企业为别人打工,通过打工的经历来积累经验与资源,也是不错的选择。太原新东方学校校长谢强任现职前,就是新东方教育集团的老师。身处一个成熟的企业,行业知识、客户资源、赢利模式都能掌握,再创业,肯定驾轻就熟。
适当背负一点压力 35岁的郝永平是太谷县小白乡大白村农民,和哥哥承包了200多亩地种药材,资金缺乏,团省委和省农信社联合推出的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救了他的急,但还有缺口。他问,能不能用承包地抵押贷款?
省农信社信贷部郭文清说,用林权、宅基地、承包土地抵押贷款,目前我省还没有相关政策支持,现在可以进行抵押贷款、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今年信用社将以大学生“村官”为联络员,以不同方式贷款解决农村青年贷款需求。
资金需求一直被称作创业者的“瓶颈”,面对国开行、省农村信用联社伸出的“橄榄枝”,许多青年创业者喜上眉梢。杨建新却给他们提了个醒:尽可能以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但还应适当背负一点压力,这样可以为自己增添成功的动力。比如,银行贷款是用抵押房子换来的,而这套房子是父母给的,如果失败了无言面对他们,这就有了压力。也就是,一定要让你伤筋动骨,你才会有动力。
不要过早追求赢利 作为大学生创业团队领头人,“走进设计工作室”导师任春阳带领学生创业一年多,感慨很多: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很在意回报,但不考虑他的贡献。每月的补助发放,为了平衡,任老师都要费很大脑筋。
能不能赚到钱?赚了点钱怎么办?这是创业路上的“拦路牛”,虽不凶猛,但它的犄角足以顶翻你刚刚启动的“创业小三轮”。
有企业家认为,过早地实现赢利,有可能忽略对其他的投入,一个创新的公司,必须在某方面有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在某领域一直领先。而这种领先在今后一定会带给企业大的回报。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过早追求赢利是不理智的。
英雄所见略同,杨建新也认为,创业之初要专心干好一件事,不要过早追求赢利。他说,我是解放大楼摆地摊起家的,20年来,从摆地摊到经营“百圆裤业”特许连锁店,我只坚持做了一件事情:卖裤子。如果单纯追求短时期利润,我在摆地摊时就已经赚得让人羡慕了,想上一个层次,必须牺牲一定时期的利润,吸收更多好的东西,达到双赢、多赢,才能不断发展。
杨建新还告诫合伙创业者:最好志同道合、明晰股权。这样就不会因个人行为影响团队激情。他说,创业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激情,很难坚持。所以,先确保你对这个事业的热爱和激情,然后再创业吧。
学校:铺好“最后一公里” 大学生代表邵华在校策划参加了不少社会实践活动,有的还获了奖,他自认为积累的不少实践经验,在招聘者眼里却都是零。他困惑地问,我们的实践经验该从哪里来?有人说,学校和社会沟通的路还没接通,留了“最后一公里”。邵华的困惑,应该是因为这“一公里”。
有的国家,大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就要接受就业创业教育,但在我国,这样的课程还没有正规化。见多了招聘会上茫然的学生,殷爱梅说,我有种冲动,真想冲到大学课堂给学生们讲讲创业课,告诉他们,走出校门之前,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她也建议高校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让教学内容更多地与现实经济社会结合,将知识传授与适应能力培养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我省许多高校,也在积极为这“一公里”努力着,中北大学团委书记孙豫峰负责学生创业课程教学7年多了,他难过的是,“90后”大学生很关心创业成功模式,问,我能不能copy(复制),却但很少思考该怎么做。不会独立思考,怎么能创业成功呢?
社会:继续教育要跟上 创业做老板,并不风光,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更多时候是一名综合“打工仔”。一定时间后,要给他们提供“充电”的条件,让他们随时掌握国际经济形势、管理与营销模式。在国外,终身培训、教育制度健全,形式多样化,方便创业老板随时继续学习。但目前,我国这方面资源缺乏,需要跟进。另外,党和政府鼓励支持青年就业创业出台了不少政策,但这些政策落地尚需时日,个体很难协调沟通。常明昌教授建议,团委接好这根接力棒——协调落实政策、体制配套,呼吁对青年就业创业的持续关注、继续教育,弘扬大学生创业氛围等,为广大青年服好务。
本报记者尚慧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