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09年5月19日完成台本
——一百米,考验的是什么?
江苏登山爱好者登顶珠峰,下撤途中在8750米处不幸遇难,气温低、道路险、救援难,突发的意外事件暴露出哪些问题?登山探险日益流行,社会名流也加入其中,一边是快速发展的户外运动,一边是遇险遇难事件的频繁发生,现状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引导,避免山难发生,个人、社会又该从哪些方面共同努力?《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天凌晨来自江苏盐城的登山者吴文洪在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之后的十几个小时之后,在下撤的途中因为严重的高山病而去世,他的人生最高点是在8844.43米,而他的人生就定格在了8750米的高度上,短短100米的高度,让人们在为这样一条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也在思考,我们到底应该从中思考一些什么东西,岩松怎么看?
白岩松(新闻观察员):
的确,随着财力以及热情的这种增高,现在的登山越来越不只是对专业人士开放,相当多的民间人士都可以介入其中,但是必须要发出一个预警,就是探险不是冒险,必须敬畏高山,敬畏生命。
主持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吴文洪所经历的揪心的100米的高度。
(播放短片)
解说:
“吴文洪成为盐城攀登珠峰第一人”,这是5月8号《盐城晚报》的一篇文章标题,今天本来是吴文洪的家人为他的成功登顶而高兴的日子,没想到,今天凌晨却从珠峰传来了吴文洪遇难的噩耗。
这是吴文洪在登顶之前拍摄的珠峰照片。今年40岁的吴文洪1990年以足球专项考入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在校期间曾担任校学生会体育部部长,今年是历年来参加珠峰攀登活动的国内业余登山队员最多的一年,共有来自北京、广西、新疆等地的24名山友,吴文洪正是其中之一。
5月15号,吴文洪参加的圣山B队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出发后一路向上攀登,5月18号上午10点左右,吴文洪成功登顶珠峰,当他下撤到海拔8750米的第三台阶时,突发严重高山疾病,情况十分危急。
夏品(记者):
情况发生以后,有两名高山向导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并进行了应急的救助。同时从海拔6500米、7028米和8300米紧急增派了9名高山向导,立即前往8700米进行救险。
解说:
据西藏登山队队长尼玛次仁透露,在登顶成功及下撤途中,吴文洪及陪同他的协作人员与珠峰大本营指挥部失去了联系,18号下午3点多恢复联系后,大本营才得知吴文洪身体状况极差,在第三台阶上无法移动。指挥部当即通知留守在海拔8300米营地的3名接应队员紧急向上攀登,进行营救。但吴文洪状况太差,无法走动。
夏品:
这当中还联系过尼泊尔的飞机看看能不能前往救助,但是由于环境气候特别恶劣,飞机也没法到达这个高度。
解说:
尽管如此,救援队仍然尽最大努力实施救援,从海拔6500米营地向上增援的人员携带着高压氧舱,竭尽全力向上攀登,用一天时间完成了四天的路程,相继抵达吴文洪遇险地点的救援人员对吴文洪进行了输氧、保暖和药物治疗等多项措施,彻夜施救,但吴文洪最终未能恢复,不幸遇难。
在此次登山的过程中,吴文洪家乡的《盐城晚报》一直进行了跟踪报道。据晚报的记者透露,为了此次登山,他从一个月之前才开始正式训练,而就在事发前一天出版的《北京晚报》中,在这则西安小伙成功登顶珠峰的大标题旁边有一则看似并不起眼的报道,“登山有风险,别盲目效仿”。记者采访的中国登山协会专家提醒,随着科技和登山技术的发展,业余登山爱好者登上珠峰已经变成很普通的事情,但常人不可以盲目效仿,必须经过三到五年的正规训练,并积累一定攀登经验,按科学规律而行,在登山过程中,不要做超越自己能力的挑战。
在吴文洪母校的网站上,作为优秀毕业生的吴文洪曾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真的很短暂,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是永恒的主题。成功不是一件偶然的事,需要用心地准备,踏实地行走。
主持人:
岩松你看,吴文洪已经登顶成功了,也就是说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怎么会在下撤的过程中他会出现意外呢?
白岩松:
其实就像飞机最危险的时刻是起飞和降落一样。其实看相关的材料就会得知,登顶的时候是危险的段落,另一个非常危险的段落就是登顶之后的下撤,为什么呢?有相当多的人其实在登顶在望的时候,他已经面临一种极限,但是顶就在这儿,那一瞬间,他的激动、冲动,还有我一定要圆自己的梦,完成梦想,而不会去做出撤离的决断,可能继续用最后一口气力去登顶,但是当他完成登顶的时候,有可能就带来非常大的生命的隐患,就存在了,于是在下撤的时候会出现问题。但是我想强调的是不一定吴文洪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以往很多个危险的段落就出现在登顶和下撤的过程中,就与此有关,也许吴文洪是个偶然,但是偶然中可能也有必然。
主持人:
今天有一些媒体在评价吴文洪这样一位民间登山者的时候,纷纷用了勇士,而且说他身上爆发了一种巨大的勇气,你怎么看这些评价?
白岩松:
其实我再次强调,吴文洪的这种遇难可能是一个偶然,而且在人类登山的过程当中,遇难始终伴随,他是登山的一部分,虽然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代价。
但是另一方面,我归纳了一下过去24小时我所看到的与此相关的资讯,突然看到了偶然后面的一种必然。昨天晚上做完《新闻1+1》回家看到了《北京晚报》上登的是来自西安的一个小伙子,民间人士登顶成功,而且他是一个开户外运动店的,而且他又被称为“陕西民间登珠峰成功第一人”,这是昨天晚上看到的,不到24个小时。今天早上凌晨4点,我在中午看《体育新闻》的时候知道了,凌晨四点吴文洪遇难了,也是来自江苏的民间登顶人士。下午的时候我又看到了成都一家媒体登今天的报纸,登的是成都一个小伙子登珠峰成功,其中在下撤的时候,一分钟没有任何的呼吸,几乎快绝望,用他自己的话说,“我都慌了”,后来是他向导发现了,把他给救下来,他用了一句话,“我后怕,但是无悔”。
可是今天下午我又拿到了北京的一张报纸看到,有一个企业在赞助民间完全的普通人去完成北极的征服,完成了,下半年还要招人去南极。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叫“普通人只要有梦想,只要坚持,就会成为勇士”,但是如果成为烈士呢?所以一系列这种民间所构成的事件作铺垫,你突然发现,吴文洪也许是偶然,但是又有必然性在里面。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就听听一位资深的民间登山运动者,他是来自万科董事局的主席王石,王先生您好。
王石(著名民间登山者):
你好。
主持人:
作为一位资深的民间登山者,您觉得在攀登像珠穆朗玛峰这样的顶峰的时候,民间登山者应当做好什么方面的准备?
王石:
循序渐进,要说准备,我觉得第一个还是你要喜欢,喜欢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当你要有准备时间,也要有物质准备。
主持人:
我打断您一下,时间需要准备多长时间?
王石:
我是1999年开始登雪山,2003年登珠峰,而且比原来预想的还要早,原来预想2004年、2006年,因为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中央电视台组织登顶50周年登珠峰,所以提前了,实际上在这之前,已经有四年这样一个登雪山的经验。
主持人:
您看吴文洪在准备登顶珠峰之前,他只做了一个月的突击式的魔鬼式的训练,您怎么看这一个月的时间?
王石:
实际上登山史上也有很偶然的登上去的,但是一般概率来讲,当然像登珠峰这样的还是要循序渐进的。
主持人:
那您怎么评价像吴文洪这样的只做了一个多月的集中式的训练,就去登珠穆朗玛峰这样的民间登山者的行为的?
王石:
当然从登珠峰来讲,应该还是更充分的准备,保险的概率会大一些。也有类似这样的上去的,从概率来讲,更多的,据我所知,像香港的钟建民先生,他是用了13年时间,登了5次,第5次才上去的。
所以实际上登山的过程当中,当然上去的希望登顶,如果登不了顶,觉得体力不够或者觉得其他因素,没有关系,还可以下次再来。所以一般来讲,还是现在中国登山确实年轻人有一种急躁的情绪,希望一次就成功,这个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应该还是要循序渐进。
主持人:
我给您的最后一个问题,您登了很多年的山,对您来说,山的高度对您来说是一种最大的乐趣吗?
王石:
它有这么一个过程,原来就是越登越高,越登越高,我记得登第一座雪山是6100米,就这样到6500、7000、7500、8000,这样上去,但实际上登到一定程度,实际上山更多来讲,它会来体验山的过程,实际上很多山不高,但是很有乐趣。登山应该说高当然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另外一个,技术牌来讲,比如说攀岩、抱石,这些都不是很高,但是乐趣是相当相当无穷的,就是走另外的技术牌。
主持人:
好,谢谢王石先生。岩松,听完了王石先生的话怎么想?
白岩松:
其实刚才王石先生两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他相对比较含蓄,一个是循序渐进,这是他要强调的,你看他刚才最后给你罗列他从6000多到7000,一步一步的,而且预定要登珠峰的时间也比他原先提前两年,即使如此,他已经付出四年的时光,这是他的第一个关键词,循序渐进。
第二个关键词其实就是高度不是最重要的,最后你会走到一个过程中的乐趣。其实我愿意理解王石先生的这句话是在提醒很多我们的登山爱好者,是,中国目前的登山爱好者,据前两年的统计就已经有2000万之巨,那么2000万的登山爱好者随着这些年对珠穆朗玛峰的关注,各种直播等等因素之后,相当多的人迅速调高了自己的目标,就说我既然喜欢了登山,我一定要试一次登珠穆朗玛峰,因此珠穆朗玛峰就在由于被人迅速地调高成为自己的理想,就忽略了那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人就会更早地认为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开始登珠穆朗玛峰。
所以我觉得把高度和最高峰,他觉得只要登上珠穆朗玛峰,我作为一个登山爱好者,这辈子值了,牛啊,但是这里蕴藏着风险,山永远在那儿,你爱山,但是山永远是非常理智的,不用爱这个词来回应的,山爱你吗?
主持人:
登山从我们外行人去观察,很简单,就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就是了,但是通过很多,不管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登山者,我们都知道,登山又是特别复杂,特别艰难的一项活动,到底是难还是易?
白岩松:
当然是非常非常难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也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直播,也去了解相关的情况,也有很多的朋友是爱好登山的。其实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风险越往高度走之后,它的风险成比例增长,不像我们平地所理解10米这样一个鬼门关是什么样的概念。
我就举今天成都这张报纸登的成都这个小伙子的例子,他真的很幸运,其实他在登顶的时候,他用了这样几个词,头一天晚上在即将登顶的时候安排必须休息4个小时,但是他说根本睡不着,完全没休息。然后登顶的时候很兴奋,他作为一个民间的这种爱好者,又超越了所有人走到了第一位,但是在下山,在山上还哭了,在登顶的时候,非常激动,其实情绪也是需要控制的,但是在他下山的时候,有一分钟突然没有任何氧气,而且氧气瓶全部用完,他用的词是一瞬间我就慌了,他肯定没有相关的经验,“我慌了”这样的词也透露出他作为一个民间登山者的不足,幸亏是向导发现了他,把他救下来。然后他最后用了一个词,算闯过一个鬼门关,活下来了,最后他用的词,感谢了企业,感谢很多,是你们的精神和珠峰的眷顾让我活下来,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不理智的最后的结果,因为怎么说呢?我只能说你很幸运。
主持人: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量力而行,为什么在关系到自己生命的这样一个运动项目上,很多人就选择了不自量力这种做法?
白岩松:
因为现在有一种新的结合,尤其在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技术和财力的增加,而且为了让更多的登山这项运动被更多的非专业人士也能纳入其中,其实我们的很多专业运动队也开始提供相关的服务,这里既有好的一面,也当然会有不好的一面。比方说这次登顶本身就是公司的一种合并,最后他们每次登顶,民间的人士都会有强有力的专业人士做辅助,像这次登山队有尼玛次仁,这是水平多高的一个登山运动员。但即使这样,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就是吴文洪在遇险之后,就是生命体征已经非常非常糟糕的时候,两个极其专业的向导陪伴在他的身边,但是最后也不能动,最后这两个极专业的向导被严重冻伤。在今天晚上我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还好,中午的时候大家担心这两个向导会被截肢,现在有可能不截肢,但即使这样,这两个如此专业的向导都要用两个多月回到拉萨去慢慢恢复,你就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挑战。
所以我觉得有一句话是今天我看到的,必须转告给所有的登山爱好者的,登山表面上看是用腿,其实是用脑,是用理智。
主持人:
今天我们在演播室里关注的是民间登山者的攀登问题,我们的节目稍候继续。
主持人:
这些年来,民间登山的人群是迅速膨胀,我们不妨通过一个短片来看看他们的发展轨迹。
(播放短见)
解说:
这是珠穆朗玛峰脚下的一处墓地,简陋的石碑上刻着遇难攀登者的名字。
自从1921年英国探险队试图征服珠峰以来,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据统计,截止2007年年底,珠峰登顶为3401人次,遇难208人。
然而死亡数字并没有阻挡人们攀登世界最高峰的脚步,登珠峰的人数与日俱增,各种登山俱乐部活动频繁,很多社会名流也加入登山探险的行列。
2003年,为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年,各种登珠峰活动纷纷亮相,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和搜狐CEO张朝阳也加入其中,王石成功登顶珠峰,而张朝阳的攀登高度为6666米。然而这次采用商业运用方式的活动被一些媒体称为“登山秀”,冠名赞助登峰活动的搜狐CEO张朝阳借用这种最酷的方式宣布正式推出搜狐的移动梦网彩信服务。
当时张朝阳在接受《新快报》采访时说,登6666米高是有相当意义的,因为这是搜狐的短信特服号,实现我个人登山高度还不如把搜狐做得更好,如果这次市场效果达到了,我就很满意了。
随着我国参加登山等户外活动人群的扩大,民间登山已经不仅仅是自发爱好者的活动,更成为了许多模仿者向往的群众运动。一些登山活动秀味十足,甚至成为企业家获取社会名声和潜在财富的手段。
2005年,张朝阳率领着一支由世界小姐冠军、影视明星及知名企业家组成的百人“美女野兽登山队”奔赴西藏启孜峰,为搜狐主打的搜索服务造势。
2009年4月22号,2009年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在北京正式启动,赞助商称,将本次珠峰活动作为企业创新突破先锋之旅的开端,深化商业创新策略。
如今,随着登山人群迅速膨胀,许多登山者缺乏基本的常识和训练,加上无法预料的环境因素,探险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像珠峰这样道路艰险、通讯不畅的地方,一旦登山出现危险,救援难度巨大,此次在吴文洪救援过程中,三名救援人员曾与珠峰大本营中断联系数小时之久,而在挑战高峰,超越自我极限的同时,生命也应该是不容回避的崇高命题。
今天,除了吴文洪遇难的新闻,还有一条与探险有关的新闻耐人寻味。普通人雪原挑战生存极限,两勇士圆梦北极。文章从标题和内容都突出了毫无探险经验的普通人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的精神。
主持人:
我们接下来来连线一位户外俱乐部的领队沐雨先生,沐先生您好。
沐雨(三夫户外俱乐部领队):
你好。
主持人:
根据你的了解,现在如果说是登山这种形式的话,一般会有哪几种组织形式?
沐雨:
关于登山的话,凭我多年的了解,我觉得可能主要有三种形式,最主要一种形式是一种商业登山,就是专门的探险公司或者登山俱乐部组织的,还有一种就是网友自发的AA制的这种活动,另外一种就是一些公司为了品牌或者市场的宣传搞的一些宣传的市场性活动。
主持人:
另外根据你对市场和俱乐部的了解,如果有10个人准备去登珠穆朗玛峰这样有难度的高峰的话,在这10个人里面有多少人是做好充分的准备的?
沐雨:
我觉得像登珠峰这样的活动,大家应该还是很理性的吧,应该都是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吧。
主持人:
你觉得什么准备叫做充分呢?对于民间登山者来说。
沐雨:
我个人觉得,因为要想登珠峰8000米以上的山峰的话,尤其是珠峰这个山峰的话,他应该至少具备8000米的这种登山经验,也就是说他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他应该有8000米、7000米、6000米、5000米,也就是他至少应该有四到五年的登山经验,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才可能去挑战珠峰。
主持人:
那现在实际情况,真正去登珠峰的人,有多少具备这样的条件呢?
沐雨:
这个我没有调查过,我觉得大部分人应该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所以我觉得大多数人应该是具备了这些,因为他们肯定都是登过8000米的山峰以后才会去挑战珠峰。
主持人:
好的,谢谢沐雨。岩松,我还是想不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冒险,尤其是拿自己的生命去做代价冒险?
白岩松:
其实随着财富的累积和人们对生命的了解,反而会产生一种反向的需求,就是需要我去征服自己,挑战自己,这不是坏事。另外一种,模式的改变也不是坏事,过去我们可能长期的登山模式一直是国家队模式,现在在市场经济这种条件下,这种需求在增长,我刚才曾经举例说有2000万之巨这样的一种登山爱好者。那么多的山在那儿,自然就会有这种需求。因此从登山这个角度来说,比如说登山协会等等,它也需要改变模式,仅靠国家单方面出钱难以为计,于是很多企业介入,这没有问题。
所以我想说的话是模式可以改变,要求不能降低,对吗?模式可以改变,要求不能降低。我举例说,比如说我们说到张朝阳,其实张朝阳也是理智的,他到了6600不动了,他知道自己可能不能像王石一样到8844,所以他到了6600,我达到了我的目标就OK了,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理性的行为。其实国外有一个登山家就曾经说过,有一种完美的成功叫失败,在登山当中,就是说你要放弃的时候,该放弃的时候要放弃,你已经完成了这样的过程,有的时候放弃也是登山中非常美好的一刻,不能因为我还差10米我就上去了,这10米就会使你的生命遭受巨大的风险。
主持人:
刚才我们也说到了,现在反复强调,这两位连线的嘉宾都在说到循序渐进,为什么现实中恰恰有很多人不愿意循序渐进,一猛子就要登上最高的?
白岩松:
怎么说呢?十几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对专业运动员来说都要分很多年去做,在目前的这种环境下,在哪一个领域恐怕都有一个急于求成的心态,更何况对于很多的登山爱好者来说,民间更有一些称号在等着他们,你看,在他还没有登顶的时候,盐城的报纸就已经登出来了“盐城登珠峰第一人”,就像西安的小伙子登上了珠峰之后,报纸上登出来,他是陕西民间登珠峰的第一人,而在这个报道中,他在登顶过程中就看到了5个遇难者的尸体。所以有很多这样的称号,这个社会正在形成一种合力,把很多的人由只能到6000多生生给推到了7000多和8000多。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想说一下,我们的有些部门也需要调整一些思维,你在改变模式的时候没有问题,商业的介入、企业的促销都很正常,这是市场经济,但是要求绝不能降低。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看到某企业今年下半年要征集人去探索南极,你要知道,仅仅一个企业是做不到到南极的,一定是有相关的政府或者什么部门配合的,这个时候就要有准入。你看上面的那句话,你是普通人没关系,只要勇敢,只要敢坚持,你就会成为勇士,我刚才已经说了,非常有可能成为烈士,谁来承担这样的风险?
主持人: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刚才你说了,对于自身的挑战,他有闲暇,也有各方面的闲暇。
白岩松:
也有能力,财力,因为登山是一个非常非常要财力的人,其实还有很多的事情,比如在谈到登山的时候,一位德国的登山家曾经有一篇文章是这样登的,德国登山家非常“羡慕”,不是羡慕,加引号的,惊讶于中国的临时登山队伍,他们几乎都认识不久,装备也不足,但是有巨大的勇气和梦想,太可怕了,因为有的时候登山是需要多年结下来的友谊,在关键时刻,那种常年的友谊所积累下来的互相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登山的人都知道,临时拼凑起来的一小段时间是很难拥有这种巨大的,心照不宣,一个眼神,比如说那个人缺氧了,一分钟,幸亏那个向导发现了他,如果没有那种默契,没发现他呢?他能坚持几个一分钟没有氧气,他当时已经一动不能动了,非常危险。
主持人:
所以就像刚才你说的德国登山家,他说因为无畏,为什么会无畏?是无知才无畏吗?还是因为一切都掌握了才无畏?
白岩松:
我觉得梦想超越了理智,激情超越了理智,还是让登山回到不是用腿登,而是用脑子和理智去登山。
另外还有一点,我觉得我们也承担很大的责任。包括我觉得参与的很多人,其实也都在承担这样的责任。王石可以告诉大家循序渐进,张朝阳可以告诉大家,我即使有财力,我也到6600就不动了,我觉得还需要说更多的话,劝大家,其实喜欢登山很好,我周围的人也有喜欢登山的,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你知道自己是最重要的一种,要敬畏高山,也要敬畏生命,还有你的亲人等等很多,我想登山协会在寻找这种模式,建立新的商业模式的时候,今后也应该对要求是更高的,我想他们会做到这一点。对于李志新和王勇峰这样的登过十几座8000以上的人太知道山的魅力和山的魔力,我觉得更多的面对普通的民间登山爱好者的时候,要多从魔力的角度去考虑,减低他们生命的风险。
主持人:
况且登山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对自身的磨炼,不是征服大自然,而是征服自己。
白岩松:
没错。所以能学会一个完美的成功是失败,该撤的时候就撤,不去让自己的生命挑战极限,我不太喜欢这句话,就是挑战生命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