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省现存9座蓄水量大于100万m3 的堰塞湖,按计划都要在年内重点完成整治。 |
| |
蜀道难,漩坪乡山民只能凭绳索“飞”到江对岸去。谢庆裕摄 |
| |
堰塞湖尽头的禹里码头。谢庆裕摄 |
堰塞湖再报告
今年四川遭遇极端天气的可能性较大,洪水可能偏高发生,加快整治修复堰塞湖已成救灾之重
如遇大余震、暴雨或者山洪,散岩有可能随时倾入堰塞湖,导致水位上涨,甚至诱发决堤溃坝
堰塞湖如何处理,挖除还是保留,争议依然存在
几经水涨水落的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如今已不像一年前引人瞩目,一年前它曾被冠以最危险“悬湖”的称号。
然而最新的一个消息让唐家山再度引人关注,来自四川自然灾害趋势会商会议的消息称,今年四川遭遇极端天气的可能性较大,洪水可能偏高发生,加快整治修复堰塞湖、震损水库已成为该省2009年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四大重点之一。
目前约有90万立方的散岩依附在唐家山堰塞湖所在地禹里乡的山体上。如遇上大余震、暴雨,或者山洪,这些散岩就有可能随时倾入堰塞湖,导致水位上涨,最终将诱发决堤溃坝。
近日,本报记者三度尝试挺进唐家山:前两次均因道路中断等原因铩羽而归。第三次,记者终以摩托、步行、水路三路并用的方式,艰难闯入。
我们的关注是:在经历“安全、科学、快速”的应急处置后,面对7月至9月主汛期的临近、可能极端的天气状况和一些地方进行开发利用的动议,以唐家山为代表的灾区堰塞湖现状与变化如何?整个四川灾区的堰塞湖后期治理将向何处去?
三次挺进
5月14日,经与当地公安部门协商,记者被允许乘坐当地乡民余顺友的一辆摩托车,驶进北川老县城抢险道。
相较于很多灾区在灾后重建中顺利恢复的交通,这里依然是险象环生。
去往唐家山的公路已于地震中完全被毁。要前往,需要经过一条为施工车队开通的长约7公里的工程便道。据称,此路今年2月27日打通,是目前进入堰塞湖最便捷的方式。
路紧贴峭壁,山下是奔腾的湔江,河对岸是老县城的废墟。一路上的景象令人震撼:湔江边上的龙尾隧道垮塌了,只剩下藏匿于大山里的隧道口横截面;苦竹坝电站震后半身淹没在水中;震后变形得突兀的山体仿佛随时会倾轧下来……
沿路,有土坡横亘———塌方的碎石和泥土斜斜地将道路截断,刚走一公里,我们就被迫放弃摩托车,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挑选能落脚的碎石,眼睛余光瞟着悬崖和峭壁。
艰难跋涉约5公里后,路上沙石陡增。碎石从山顶一直堆积下来,小石头不时滚落。“这个路段最险,要尽量走外面,加快速度,还要不时看山上。”
记者跟着余顺友(下称“老余”),接连翻过两个碎石堆和一片泥泞路段,气喘之时,便道至此突然中断。而对面山上的一段盘山路,彩旗招展,几个帐篷点缀在山中。老余说,此处便是负责堰塞体明渠开挖一期工程的中成集团驻地。
去年抢险时,老余就在河对岸给他们送饭,施工人员只能租船过河来拿。
驻地上高起的山体,就是大坝的位置。地震时高高的堰塞体曾将河道拦腰截断。坝体的中部是泄流渠,往下游位置,河道中的石滩左侧被明显挖出一条泄流槽,潺潺的江水顺流而下。
坝体往前,湖面平静,绿不见底;而过了陡然收窄的坝体中部,绿水变得湍急。老余道,“绿水那边就是堰塞湖。湖里的水深有四五十米,而越过大坝后水深仅有一两米。”
这距离本报记者今年第一次抵达绵阳已经过去了整整24天。
4月20日,本报第一路记者抵达绵阳。当日,一场猝不及防的连续降雨,将通往唐家山堰塞坝的施工便道,机械、人员、物资进出通道完全阻断。本报记者最终不得已返回。
5月13日,本报第二路记者再次挺进唐家山,但在擂禹路因山陡路滑再次铩羽。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