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23日在京举行。论坛以“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为主题,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所取得的成就。贵州省六盘水市副市长陈少荣在发言中表示,当地政府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既要温饱,也要环保,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充满活力的高原城市。
主持人下面请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少荣发言。
陈少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向本届活动组委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六盘水的各级领导、部门以及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辖六枝、盘县、水城、钟山四个县级行政区,面积9914平方公里,人口306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三线建设”战略的实施,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十万建设大军开赴六盘水,拉开了对六盘水地区丰富矿产资源开发的序幕。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一天,国务院批准六盘水建市。从此,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便在莽莽乌蒙群山之中应运而生。
六盘水是西南乃至整个华南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境内有三十多种矿产资源,仅煤炭,远景储量就达840多亿吨,累计探明储量180亿吨,保有储量168亿吨,现在已经形成了年产煤炭6000万吨的生产能力。所以,六盘水又有“江南煤都”之称。伴随煤炭资源的开发,六盘水诞生了众多的煤炭企业、大型的钢铁企业、电力企业、建材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是贵州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资源的大量开发曾经让六盘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了总面积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现象让人瞩目惊心;境内小煤窑遍地开花,土法炼焦、土法炼锌星罗棋布,白天浓烟滚滚,夜晚炉火通明,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六盘水成为全国酸雨的重灾区;煤矿、洗煤厂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进长江上游的三岔河,珠江上游的北盘江,昔日清澈见底的水面黑浪滚滚,严重影响了长江和珠江的水质。
正是在这样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六盘水提出了“不要带污的GDP”的口号,拉开了再造秀美山川,坚决取缔“两土”,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序幕。六盘水是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扭转荒漠化、石漠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六盘水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六盘水累计完成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86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86年的7.55%增至2008年的36.02%,减少水土流失面积近800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8个百分点的速度恢复植被,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又重新披上了绿装。
在六盘水不到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小煤窑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了2475对。小煤窑的开采,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六盘水大力整合资源,坚决取缔无序开采的小煤窑,取缔土法炼焦和土法炼锌,大力发展国有煤矿和地方骨干煤矿,通过整合、技改、扩能,地方小煤窑由原来的2475对,减少到现在的289对,产能却增加了4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的效率。
2008年,全市基本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5.18%和5.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1.11%和4.56%。小煤窑的治理、“两土”的取缔,极大地改变了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久违的蓝天白云又重新回到了这片天空。
与此同时,六盘水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煤炭、煤化工、冶金、电力、建材五大行业中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采取"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渐次调整"的方针,列出淘汰时间表,加大淘汰力度。仅2008年,就淘汰落后产能136.41万吨,其中:焦炭行业16家,淘汰落后产能108万吨;铁合金行业5家,淘汰落后产能2.31万吨;炼铁行业2家,淘汰落后产能17万吨;水泥行业2家,淘汰落后产能12万吨。六盘水还要求新建、扩建的火电厂燃煤机组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设施,已建成的火电厂要进行脱硫工程治理,目前全市已有87%的现役火电机组建成脱硫设施并投入运行。到2009年底,全市现役火电机组将全部实现脱硫。
在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六盘水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通过资源替代,工艺改造和产品设计,加强管理,扩大规模,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在煤泥干化利用、煤矿瓦斯发电、矿井水治理回收、节气减污、焦炉煤气掺烧发电、建材企业消纳工业废弃物等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各个煤矿、钢铁厂加大了工业废水、矿井水、洗煤水的治理力度,基本做到了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市内已有10家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取得了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认定证书,设计年产量达到6.5亿块标砖,已经能够满足市中心城区建筑工程需要。通过对工业废弃物的利用,2008年六盘水消耗煤矸石34.8万吨,采矿废石20.03万吨,粉煤灰22.99万吨,煤泥28.56万吨,锅炉炉渣6.04万吨,利用瓦斯5171.6万立方米。在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的同时,六盘水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
尽管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总装机规模达535万千瓦的火电厂,但六盘水仍然重视发展清洁能源。目前,六盘水的水力发电装机已有22.63万千瓦,在建的有66.49万千瓦;瓦斯与煤层气发电装机已建成的有3.47万千瓦,在建的有2.4万千瓦;12.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站也将在今年正式动工。
在城区,六盘水坚决取缔燃煤锅炉,禁止使用燃煤灶具,率先在全省使用管道煤气,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改造、城市绿化、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等,经过长期努力,六盘水中心城区,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2001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占93%;2005、2006年占94%;2007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的天数153天,良的天数212天,优良天数为365天,全年优良率为100%;2008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的天数为253天,良的天数为113天,优良天数为366天,全年优良率为100%。优良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六盘水一张烫金的“名片”。
“九五”期间,六盘水投入环保治理资金2.6亿元,“十五”期间投入8.4亿元,“十一五”以来的3年,六盘水已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6.16亿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六盘水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促进了六盘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年平均气温14.5℃,六、七、八三个月的平均气温19.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005年8月,中国气象学会通过对六盘水40年气象资料的研究,并和全国7个气象台站进行对比,认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气温“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授予了六盘水“中国凉都”的称号。
现在,六盘水基本建立起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制造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市中心城区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西南地区铁路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后劲正在逐步增强,一座新兴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正在乌蒙深处冉冉升起。
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六盘水起步晚、底子薄、总量小,和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建市初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建设欠账较多,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今天,组委会授予六盘水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的荣誉称号,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鞭策。我们一定以这次评选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既要温饱,也要环保,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六盘水建设成为一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充满活力的高原城市。
最后,我再次向本届活动的组委会,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向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真诚的邀请大家,在盛夏到来之际,到六盘水来,亲身体验中国凉都的舒适,领略中国凉都的魅力。感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