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沈从文与《红旗谱》

2009年05月29日01:3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津报网-天津日报
  张小璋

  沈从文姑父生前曾计划写一个以我父亲张鼎和(又名张璋)烈士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却没有完成。我一家和从文姑父、姑母密切接触,始于抗日战争后期的昆明。当时,我们流落异乡,处境十分艰难,姑父姑母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关怀和同情。
全国解放后,我从解放区回来,母亲也从南方来到北方,定居于河北省保定市。母亲经常到北京看望他们和在北京工作的弟弟。两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通过母亲的叙述得知,从文姑父在抗战前以我父亲为原型,写出的中篇小说《大阮与小阮》,提出“要世界好一些,就要有人跳火坑”,以此为基础,激发起他进一步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激情。他再三对我说:“我要写你们家。”他对自己的这一宏伟计划,名之曰:“跛者不忘履”,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完成它。

  1950年10月,他随工作团到川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得到了更多的启示,他在给兆和三姑的信上说:“若把四嫂(我的母亲)的叙述和这一景象一结合,有些东西在成熟,在成长,从模糊朦胧中逐渐明确起来。”1959年,他又提出“我可能决定写一年小说”,“大致到年底,可将廿五万字初稿完成”。

  他不仅在我母亲到北京时,追踪寻访,根据母亲提供的线索,遍访了北京尚存的父亲老战友,并在这一年间,两次带病到河北省我的家中,访问我的母亲。他在给三姑的信上说:“已差不多把大事记下七万字左右。”“就这里记录看来,大架子已差不多了,只待贯穿补充一些空白点后,再即待写。”“初步估计将会有廿五万字。”

  这年12月,他看了《红旗谱》电影,信心大增,说:“从容不迫地写它一年,抄改个三、五次,这作品用12万到15万字,可能在完成后给读者一点儿有分量的印象和知识。”

  1961年年初,他住进了医院,阅读了一些文学作品,更有信心地说:“估计写出来不会太坏,可兼有《红旗谱》、《我的一家》两方面长处。”他把这个长篇划定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描写我父亲牺牲后,灵柩由安徽省会安庆运到故乡安徽省合肥西乡老宅子时,官僚地主大家庭对这位叛逆的殉道者,进行的种种刁难。他认为“由于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了解,这一部分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第二部分,计划通过农民的口述,描写父亲生前从事革命活动的英雄形象。第三部分为父亲牺牲后的第二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流亡异乡的困难情况。他也认为这一部分也是他熟悉的,写起来比较容易。于是,开始试写了第一章第一节。但是,在试写中,遇到了不少难以解脱的困惑和矛盾。在客观上,他正在进行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牵涉了不少精力。在写作方式上,他认为这是一个属于革命历史题材的著作,“照普通章回小说写法,倒不困难,但近乎说故事,没有多大意思。一般读者可能满意,自己又通不过。”“当前小说,写土豪、劣绅、军官不够深入,写好人不够扎实,特别是组织故事,多极平凡,不亲切,不生动”。应该用所谓“旧工具”的“长处相配合的表现手法去写为好”。但,觉得这是“近乎不切实际的妄想”。“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文学和人的关系,已经明显和旧时代不同了”。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严重困扰。用他的话说:“每一个作者写他的作品时,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效果、教育效果、道德效果。更重要的有的还是某种少数特权人物,或多数人"能懂爱听"的阿谀效果。他乐意这么做,他完了;他不乐意,也完了。”“想到打击批评,重新动笔的勇气,不免消失一半。”“希望视党和国家的需要而定,做起来不至于犯大错误。”

  1962年2月“大连会议”(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结束后两个月,毛泽东同志提出“阶级斗争学说”。会议原有的主张受到批判。使他意识到“阶级性”,“在使用这些政治概念时,又显得力不从心。”于是,这部长篇创作计划就这样搁置下来。“文革”开始后,在他给我的一封信上说:“收集的资料,连同通讯,通通焚于一旦。”长达十多年的收集资料、构思、试写,充满了探索、挣扎和反抗的苦恼经历,不得不就此结束了。

  我作为从文姑父这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原型的女儿,亲眼目睹了他创作中的艰辛脚步,却没有捉摸到他内心世界跳动的命脉,不理解或不甚理解他的挣扎和痛苦。我们夫妇是党务工作者,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尤其是我的爱人来自农村,熟悉农村,与《红旗谱》作家梁斌是同乡、战友。为什么不能够帮助他在精神上绕过暗礁,拨开乌云呢?庆幸的是,从文姑父凭着他的智慧和执著精神,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作出辉煌成就,为他的晚年找出新亮点,取得了荣誉。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