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安置房被多次转手 专家认为仅要求购房人“补差价”是回避事件性质
143套安置房中,有些购房人与拥有该房源购买资格的官员本就熟悉,直接加价500-1000元/平方米就购得房屋,还有些房子已多次转手。
“从媒体曝光情况看,非常明显地存在信息不对称,结果是负责处理安置房的官员有意控制信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定向投放。”
东方早报记者葛熔金
本以为随着官方公布处理结果,“温州官员购买安置房”事件将渐渐尘埃落定。但6月9日,10多位直接或转手从官员手中受让安置房的购房人向温州政府部门申诉——“凭什么官员赚钱,让我们老百姓来埋单?”使该事件再起波澜。
“我2006年5月通过房屋中介买了这套得月花园的房子,价格是11318元/平方米,已经是当时的市价,当时在温州也可以买较好的楼盘,现在按照处理方案,我还要多交3000多元/平方米,不然要收我的房子。”昨日,参与申诉的购房人黎先生告诉早报记者。
要求购房人限期补差价
4月7日,名为《温州旧城领导内部购房贪污的猫腻解读》的帖子出现在各大论坛,内容为“温州多余安置房按暂定价销售给相关人员”,购房者名单涉及多位局长、主任、院长、书记、行长等94名“工作联系部门人员”和49名市旧城改建指挥部工作人员。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5月22日,温州市纪委公布处理结果:对主要责任人、市旧城改建指挥部主持工作的原党委书记、副指挥吴权书立案调查;确定143套剩余房的市场综合平均价为11549元/平方米,每人按不同的实际核定价补差价。
5月23日起,该批安置房的购房人分别收到市旧城改建指挥部《缴款通知书》,限定他们6月30日前缴纳房款差价,每平方米需多缴款3000元以上,缴款后签订房屋买卖合同;逾期不办理缴款、结算手续,依法解除购房协议。
部分安置房被多次转手
“我觉得不应该仅仅由我承担这部分费用,因为我的购房费用接近当时的市价。”另一位得月花园购房人蔡先生说。2006年5月11日,他在媒体上看到得月花园1套202.6平方米房屋的售房广告,通过中介认识了卖家张女士,谈妥以每平方米9950元购买,总价201.587万元,实付200万。
蔡先生介绍,付款时,张女士要求他将200万元分开,169万元(每平方米8337.5元)付给旧城改建指挥部所属的温州房地产联合开发公司,另一笔31万汇到其丈夫的户头。事后蔡先生获知,张女士的丈夫为温州某县级政府官员。而在网帖中的该楼盘购房清单中,就有蔡先生的名字。
据早报记者调查,这些安置房还有些购房人与拥有该房源购买资格的官员本就熟悉,直接加价500-1000元/平方米就购得房屋。还有些房子已多次转手。如在曝光名单中,购房人李女士的房子登记业主为某厂职工陈某。而李女士透露,她也是通过房产中介购房的,陈某将房子卖给她前是从温州某官员处购得的。
有关部门回避缄默
“接到通知后,我就跟卖房者联系,希望他承担部分补交款,但对方以"没钱"为由断然拒绝。”黎先生介绍,他当时只知道房屋卖主黄某是瓯海区一个村的农民。被政府要求补差价后,他作了调查,发现黄某是温州旧城改建指挥部原负责人吴权书的同村人,现任该村村委会主任,与吴关系较好,黄某妻子则是旧城改建指挥部所属“温州房地产联合开发公司”财务人员。“我买的价格要比"暂定价"高41万,黄跟我说过,他赚的这些钱不是自己独吞的,要与3个人分。”
与黎先生同样情况的还有不少人。6月9日,10多位购房人向市政府申诉。
“当时,市纪委陶书记跟我们进行交谈,她让我们不要找市政府,去找旧城指挥部。”黎先生说。随后,他们来到温州旧城指挥部,指挥部负责人留红光让他们把当时买房的金额、向谁买的等情况收集起来交给指挥部,由指挥部与这些人沟通。
昨天下午,早报记者拨打留红光手机,提示为关机;拨打市纪委书记陶时梅的办公室电话,无人接听。拨打多个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表示不清楚此事。
专家声音
应以贪污论处涉案官员
“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非常不妥,让人失望。事情的本质就是一种公务员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应以贪污论处。处理时,首先应该让官员补交差价,然后根据贪污金额大小论处。”昨晚,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仅仅要求购房人“补差价”,是回避事件的性质,试图化解违规违法事件。
王锡锌表示,从媒体曝光情况看,非常明显地存在信息不对称,结果是负责处理安置房的官员有意控制信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定向投放。接下来,以所谓“暂定价”销售更是违规违法。因为这些房子是国有资产,官员存在以权谋私,占有这些公共资源,出售赚取差价的行为,已经构成贪污,“下一步,应该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