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通畅工程质量是百姓关注的焦点,如此坑坑洼洼的“麻面”路着实让人窝火。海南日报记者
侯小健 摄
通往乡村的“坎坷”路 文\海南日报记者 侯小健 通讯员 陈涛
陈长吉
将农村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土路修成平坦顺畅的硬化路,是“十一五”期间在我省广大乡村全面实施的农村通畅工程,一项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计完成通畅工程项目1890个、里程9457.1公里,占“十一五”规划的62.9%。
全省已有2429个行政村通硬化路,惠及人口300多万人。
近日,农村通畅工程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其中,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是关注的焦点,不少网友对我省农村常见的“宽度3.5米,厚度30厘米”的公路建设标准提出质疑。
一条条新建的水泥路正源源向广大乡村延伸,取代了以往坑坑洼洼的土路,农民告别了行路难。幸福和感动,写在农民脸上。然而,通畅工程也有美中不足,百姓对农村公路的建设标准颇有微词,抱怨部分路面有质量问题,农村通畅工程还不太顺畅,呼吁政府有关部门以民为本,把民心工程做好做实,使之真正成为惠及百姓的德政工程。
3.5米宽村道难会车难掉头 “我经常下乡,开车行驶在乡村水泥路,感觉不太顺畅,3.5米宽的路面,有的路肩又没培土,前面有辆车过来,都不知道怎样错车。加上村道弯曲,视线不好,而农村来往的摩托车速度又很快,开车很不安全。”货车司机卢先生抱怨说。
两车在狭小的村道上会车,因路窄,两车无法顺利通过,无奈,其中一辆车只能倒车数百米,好不容易找块稍平的地方让路……海南日报记者近日在农村采访时时听到群众抱怨村道太窄的声音。
农村通畅工程近日也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其中,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是关注的焦点,不少网友对我省农村常见的“宽度3.5米,厚度30厘米”的公路建设标准提出质疑。
不少网友认为,既然农村通畅工程是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就是要让百姓行走更顺畅。为何不把路修宽点,增加路面厚度?为何有的路面铺了水泥,路肩却没有培土,车行路上,总是提心吊胆……网友们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对此解释说,这一标准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县级以下公路要求,以及《海南省公路建设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的。目前我省绝大多数通畅工程项目的水泥路面均按3.5米宽、路面结构采用在土基上设12厘米级配碎石基层+18厘米厚混凝土面层的标准施工。这主要取决于市县财力和交通车流量。这一标准是交通部确定的等级公路的最低标准。
据介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制定了每公里约40万元的建设资金报价,其中由国家交通部每公里出资10万作为主体资金,余下30万元,由省政府根据各市县财政收入状况的多少,分别给予各市县每公里7万、20万和23万不等的补助资金,财政收入越低的市县,享受政府补助资金就越多。不足部分则由各市县自行筹措。
省通畅办有关负责人说,因一些市县资金筹措困难,配套资金较少或到位不及时,多数市县只能按3.5米宽的最低硬化标准修建农村公路。但财力好的,可提高标准。
“我们也想把路修宽一些,但县里的财力有限,每增加一米宽度,就得增加10万元/公里的投资。今年县政府配套9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9%。”定安县交通局局长吴淑深说。他坦承,虽条件受限,但也要把路修好,培好路肩,方便百姓出行。同时,质量方面绝不放松。
雷鸣镇北斗村委会农民梁振三说:“村里的水泥路2006年建成通车后,我们村民出入方便多了,路虽小些,但路肩很平整,行车问题不太大。”
记者近日在有关市县采访时了解到,农民抱怨路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路面铺设水泥后,施工队没及时对路面两旁的土路肩进行培土,而且大部分公路没设错车道,导致会车困难。
省公路局有关专家说,路修好后,土路肩不培土是不能验收的。
6月10日,记者在万宁市大茂至群乐农村公路看到,每隔200米就设有一个宽5.5米,长60米的错车道。“从2008年起,市内的农村公路均增设错车道,虽然投资增加了,但群众出行方便了。”万宁市交通局局长顾时坤说。
有网友称,修建土路肩和错车道可弥补目前水泥路面狭窄之不足。
记者在三亚农村采访时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乡村水泥路纵横交错,连农民的家门口都是水泥路面。路面宽敞是三亚农村公路的最大亮点,大部分通畅工程水泥路路面宽度均在4.5米以上,有的达到6米或7米。路面厚度达40厘米。
“三亚市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舍得投入,建设标准全省最高。”省公路局总工阳振中说。
据了解,近几年来,三亚市通畅工程配套资金达数十万元/公里,配套资金总数居全省之首。
令人欣慰的是,从去年起,各市县加大了配套资金投入,设法提高路面建设标准。从去年起,文昌、儋州、昌江等市县也陆续修建4.5米宽的农村公路。
我来说两句